黎氏本源考【中华黎氏通谱第一卷稿· 第一章》续一】广西兴业县黎开文著于 1996 年至 2004 年, 2013 年5 月修改定稿第三节、黎氏来源十六支 1 、伏羲後裔“九夷”音转成“九黎”,後裔一支融入彝族黎氏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 姓氏篇》“岭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後。”“九黎”即“九夷”,因音转而成“九黎”。风姓始祖太昊伏羲,乃远古部族华胥氏後代,生于成纪,始作八卦、文字、医药,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公认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 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公元前 4012 年屠雍大荒落( 己巳) 至公元前 3898 年昭阳大渊献( 癸亥)】, “以龙纪官”,设春官青龙氏、夏官赤龙氏、秋官白龙氏、冬官黑龙氏、中官黄龙氏;又命其臣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浑沌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故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之说”——伏羲时代“龙官龙师”的後裔。伏羲的後代主要分化成为九个支系,分居九个不同的区域,称为“九夷”, 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山西、河北一带。下传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姜榆罔时代【公元前 2767 年阏逢摄提格(甲寅)至公元前 2713 年著雍涒滩(戊申)在位五十五年),“九黎( 九夷)”部落被炎帝姜黎【公元前 2982 年屠雍单阏(己卯)至公元前 2953 年著雍涒滩(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并。蚩尤遂成为“九黎国”国君,部众融纳了伏羲“九黎(九夷) ”後裔及炎帝姜黎後代。炎帝姜榆罔五十五年【公元前 2713 年著雍涒滩( 戊申)】, 在炎帝姜榆罔与黄帝轩辕争夺帝位的“阪泉之战”中,炎帝榆罔战败,被迫让位,改封于潞国【在今山西省潞城县】。此时,“九黎”部众一分为二: 一部分追随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国故地【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阳郡辖境范围】, 另一部分则追随炎帝榆罔西迁于潞国。两个支系的後裔中, 都有人以黎字作为姓氏符号, 这很可能就是后世彝族中黎氏的来源。伏羲後代中的一支,不断衍化发展成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其他支系则分别衍化形成夷族【 1949 年以后, 正式定名为彝族】、巴族、东巴族、纳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2 、蚩尤“九黎国”(九黎族、黎族、苗族、芒族) 太昊帝伏羲氏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龙氏”, 生子朱襄。朱襄仼“飞龙氏”之官, 后继位为帝, 即火帝朱襄, 建都于株【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称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谷,有大功于天下,死后被奉祀为第一代稷神“后稷”。【按: 第二代稷神是炎帝神农姜石年。第三代稷神是舜帝时代后稷农正之官姬弃, 即周王族姬姓始祖。】柱下传十七代为公孙少典,因功封有熊国(今河南省新郑县) 。公孙少典的长子即炎帝神农姜石年; 次子以父字为氏,姓少典氏,袭封有熊国,下传五百三十年至黄帝轩辕灭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炎帝神农姜石年建都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以火纪官”,设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 帝颛顼时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别称北正,以观察火星的移动变化来预测夏季物候节气,创颛顼历。此后,帝喾、尧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时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运行规律来预
黎氏本源考-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