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死亡录》读后感
《哲学家死亡录》读后感
《哲学家死亡录》是(英)克里切利的著作,由王志超、黄超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据说这是“让哲学再次被重视起来的一本书”,所以拿来读了一遍。曾经有一位自杀者被救醒后,茫然地问一旁的护士:“天使,请告诉我,我这是到了天堂还是地狱?”护士很认真地回答:“现在还在三岔路口,也许你应该原路返回了。”理性之光照射到个体生命的尽头,都清晰地呈现一个不能重新来过的相同结局。“人生有限的事实揭露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很多真相”,但积极地人生中,“我们的确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这是我们心中的疑问”,也是哲学始终关注的中心命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哲学,就像一座壮观的神庙没有神像,徒有其表,空空荡荡,因为没有可尊敬可信仰的东西。”本书被认为是:“关于190余位哲学家之死的精彩而又搞笑的奇闻轶事……”,“有太多好玩的段子”,“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家,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著”……这些当然都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于哲学的重视起来。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比较特别的哲学史,而“历史的唯一功能是充当了一面镜子,既照出我们自己,也照射出我们的世界”,可以使人明白某些世界、人生的本质,从而不至于过份“一无反顾地奔向健忘、愚蠢地陶醉于占有金钱财物所带来的肤浅享受”,或者那么容易地被那些似是而非的简单实用主义好听口号所诱惑。比如自由平等的前提,必须明白存在环境、知识、体质等诸多差异,有利因素少者追求与人平等必须付出代价,他们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作者希望的是,“当我们观察这些人的死亡时,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符合我们期望的东西,也能看到一些不符合我们期望的遥远而疏离的东西,更能看到那些我们有所教益的东西”。
伊壁鸠鲁是有名的病号,死于肾脏衰竭的极端痛苦,但是他说:“只要想起了我理性和研究成果,想起它们所带来的灵魂满足感,就足以抵消所有的病痛”。象克罗齐那样“我将在我的工作中死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被莎士比亚称作没人性的马基雅维利则分析说:“如果君主仁慈地地对待人民,人民就会支持他,就会大言不惭地说他们会为他冒生命危险。但是,这仅仅在于危险还比较遥远的时候。当君主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人民就会转而反对他。这就是为何君主必须利用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来进行政治控制的原因。”不过卢梭对马基雅维利的评价却是:“一位诚实的人,一位好公民。”拉罗什富科的著名言论是:“死亡同太阳一样,让人无法正视。”他不回避说死亡的可怕,他说:“死亡能被接受,要么是靠死亡建立不朽的声望和身后名,要
《哲学家死亡录》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