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策》───取胜策略的抉择《问策》───取胜策略的抉择问策序第一章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二章归师勿遏第三章合纵连横或养虎贻患第四章渔翁得利或步其后尘第五章陷之死地然后生或自取灭亡第六章立策决胜之术跋〈序〉什么样的“兵法”及什么样的“策略”可以让我们取胜?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不停的灌溉之下, 在当今科技发达、资讯爆炸的时代之中, 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寻找的困难,而是判断与选择的困难!在战争中,策略的对与错正可决定人们的生与死。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者, 凶器也。”“兵者, 利危也。”因此若无法对兵法的本质有透澈的了解,而冒然的将之运用于竞争行为之中,其后果如何,不言可知! 因此我们的问题在于: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遵行兵法?而在这个时机又应该使用哪一种策略? 本书主要藉由史例与兵法的讨论, 试图给上述的问题一个简明的解答。而所取史例主要皆与兵法、决策直接相关, 即运用兵法、抉择策略的史例。而讨论的重点主要环绕在《孙子兵法》一书及〈〉一篇。本书的架构取自〈长短经. 时宜〉, 只是在编排上做了些微的调整,而在内容上则增加了更多质量, 或者更详细的陈述该场战役, 或者引进更多的立场有别及成败相异的例子,以从中发掘问题,并加以分析解答。本书由“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 无一不是在探讨有关策略运用的总总问题:或者是在同样的时空之下使用相反的策略而皆得成功, 或者是在不同样的时空之下使用相同的策略而皆得胜利;或者是在同样的事例之中使用相同的策略却一成一败,或者是在相同的事例之中使用相反的策略却都得胜。问题虽林林总总, 总不脱“同异成败”四字。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变数的产生, 试着去解答并给出一个简易的分析策略之适用性的系统,就是本书写作的目的。唐太宗曾在〈〉说: “昔汉高帝定天下,歌云: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盖兵法可以意授, 不可语传。朕为‘破阵乐舞’, 唯卿( 李靖) 以晓其表矣,后世其知我不苟作也。”本书试图去打破“盖兵法可以意授, 不可语传。”的迷思,期为中国兵学开创新局, 这本小书虽只是个小小的尝试,“后世其知我不苟作也”。第一章: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建安元年( 公元一九六年) 七月, 张杨与董承挟持汉献帝从河东回到了残破不堪的首都洛阳。袁绍的大将沮授在得知这个消息后, 便向袁绍进言“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不庭,意指不听朝庭命令的人),谁能御之”之计,袁绍听后十分高兴,正打算依计行事, 但他的谋士郭图却阻止他说:“汉室衰弱, 日子已经很久了。现在想要振兴它, 不是很难吗?况且当今天下的英雄不仅占有州郡, 他们的军队更是以万来计算的, 所谓‘秦失其鹿( 西秦逐鹿, 鹿喻天下), 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那每次行动就都得要向他请示, 听从他的话则我们的权势就轻了, 违抗他的话则是在抵拒命令。所以这不是好计策啊!”沮授听后, 反驳说:“现在迎接朝庭, 是至义的事情,也是时机恰当的时刻! 如果不及早进行计画, 一定会有人赶在我们前面。所谓权衡在于不失时机,有功在于速度迅捷, 所以希望将军能尽快采取行动。”袁绍听了两人的辩论之后,自认以自己目前的实力而论, 实大有机会夺得这只“鹿”, 当万人之上、无人之下的皇帝,所以便不采纳沮授的建议。曹操方面, 在得知了汉献帝已回到洛阳的消息后, 曹操因想将汉献帝迎来许昌,于是便与众臣下商议此事, 有人以“山东未平, 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 无法在短时间制服他们)。”为理由表示反对。但谋士荀彧却劝曹操说: “古时候, 晋文公接纳了周襄王而诸侯群起追随, 汉高祖为义帝披麻带孝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难, 将军首倡义兵, 只是因为山东扰乱, 未能远赴关右去援救天子。……将军虽然防御在外, 你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王室, 这正是将军匡正天下的素志啊! 何况当今天下的义士都有保存汉祚的想法, 百姓因感念旧朝而哀伤不已。所以如果将军能在这个时候,奉迎主上以顺从民望,这是顺应时势;秉持至公以收服雄杰,这是雄韬大略;扶持大义以招罗英豪, 这是大仁大德。天下虽有叛逆, 也一定不能成为负累, 这道理再明白不过了!而韩暹、杨奉又岂敢对我们不利呢! 如果不掌握时机, 而等到四方豪杰也都有了这种想法的时候才来考虑, 那就来不及了啊!”于是曹操便率兵到了洛阳, 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定居。汉献帝则拜曹操为大将军, 升荀彧为汉侍中, 守尚书令。接着曹操便“收复”河南一带,关中豪杰也都亲附曹操。袁绍看到了曹操的成果后, 不禁后悔不听沮授的建议。于是便想令曹操将汉献帝迁到鄄城以就近控制,但被曹操拒绝了。建安二年五月,曹操南征张绣,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昌,但未被袁绍采纳。建安四年六月, 袁绍在易京击破公孙瓒, 并使其长子袁谭出任青州太守,沮授劝谏他说:“这一定会成为祸端。”袁绍不听
问策》───取胜策略的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