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妥协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故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页眉.. 页脚. 美国立国前后,举国上下喜好抽象的“自由”概念。一个即将诞生或年轻的国家需要用崇高的理想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自由”是诸多概念中的首选,并很快变成了美国的护身符。进入 19 世纪,狂热的爱国主义使得对“自由女神”的崇拜达到可笑的程度,爱国者们说到“自由女神”仿佛是向来访者展示自己独占的专利, 而对美国社会中处处可见的不自由竟无所察觉。英国诗人托马斯· 摩尔访美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爱国志士刚离开自由女神的会议, 高高兴兴地回家来鞭打他的奴隶, 或向美貌的黑人情妇求爱, 在他女奴的怀抱中梦见自由。 19 世纪的美国史学家在撰写美国历史中的“自由”时并不想讨论“自由”的歧义性和复杂性,他们笔下的“自由”像上帝一样具有万世不变的本质,在冥冥中指导美国沿着一条既定的“自由”之路发展壮大。美国著名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埃里史· 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1998 年出版,王希译,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里则向读者展现了“自由”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内涵。他写道:“自由的故事不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英雄史诗,它没有预先设定的开始和结尾,相反,它是一个不设界限的同时又充满成功与失败的历史, 它是一部关于一个民族就自己政治文化中的关键思想展开的一场永无止境的争论的记录。”既然有争论,就必然有不同的声音。确实,“自由”的论坛是各种定义冲突交锋的战场,界说“自由”者不断在改写、创造“自由”的含义。方纳把读者引入具体的历史场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读者看到“自由”的各种( 包括互相矛盾的) 形态。或许我们会感到,美国的“自由”就像一定历史时期中的“革命”,对立的团体为了争夺政治、道德制高点和切实的物质利益尽可以随意使用,最终滥得失去了意义。既然如此,讨论具体的事例和问题不是比讲述“自由”更加可取吗?愿意妥协的方纳并不想拒绝使用“美国自由”的语言,他吸纳了来自黑人、妇女和弱势群体(甚至包括工人组织和共产党)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美国自由”的神话色彩,同时又希望这部以“自由”为主线的美国史为受到“文化多元”冲击的美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方纳引述杰斐逊说,新的历史环境呼唤新的语言,这实际上意味着以老练得当的方式将旧的文字用到新的对象上,继续采用不断受到质疑的“美国自由”作为“组织性主题”,显示了作者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用意。世人皆知,对无数美国人而言,“美国自由”和“上帝选民”一样具有神奇的心理暗示、安慰作用。“上帝选民”在这日益世俗化的年代已经不大适用了,保留“美载了不..页眉.. 页脚. 少“美忆中扎下根来。可是这些故事多属虚构,这在史学界已是常识,方纳无需多费笔墨,向中国读者略作介绍倒是必要的。先说帕特里克· 亨利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的言谈举止和交往圈子是杰斐逊不大看得起的, 也许正是这样的背景使亨利追求演说的戏剧性效果。据说在 1775 年3 月 23 日于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圣约翰教堂召开的第二次弗吉尼亚大会上,亨利作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演讲,这位戏子般的雄辩家以“不自由, 毋宁死!”为自己的高论收尾。但是据《帕特里克· 亨利其人其事记略》(1817 年) 一书作者威廉· 怀尔特说, 从 1763 年到 1789 年之间,亨利显声扬

妥协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swng3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