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不仅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教育教学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由于受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专横,固执;有的依赖性强;有的自私、逆反心理重;有的待人不真诚,嫉妒心强;也有的很自卑等等。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常常导致小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错觉,造成反常性格的形成。为了让小学生成功地度过小学阶段,成长为智力发育正常;情绪反应健康,适度;人际关系融洽、乐于与人交往;反应方式协调统一;性格特征良好的心理健康儿童,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担任,因为这个时期和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他们的教师,教师有很多机会能观察和注意到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从而可以及时采取各种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避免由于教师工作的失误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酿成悲剧。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因而,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要让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要在学校中健康成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个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教书匠”,而且要做一个心理保健医生,时时处处为学生排忧解难。学校要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也要注意塑造教师健康良好的心理和形象。作为教师,必须保证自己心理健康,才能做到用健康合适的方式教育和感化儿童。 1.多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方面的交流,在育人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温馨、融洽、充满爱意、相互尊重、积极上进的班集体氛围,培养他们乐观、豁达、乐群的良好性格,班集体的气氛对他们的影响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时,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也是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激发起奋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相应的情感,有助于陶冶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也有助于发展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即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儿童对某事、某课、某教师感兴趣时,要做好引导工作,既要鼓励支持他,又不能让他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不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否则会使他们丧失自尊、自信。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不健康的倾向,就要对他们进行悉心观察,详细了解,积极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转化。学生有过失时,班主任
鏂板缓MicrosoftWord鏂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