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号 】1-734
【原文出处】人口与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503
【原刊页号】1~7
【分 类 号】C5
【分 类 名】人口学与计划生育
【复印期号】200505
【标 题】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环渤海湾地区区域结构分析
【作 者】于涛方/吴志强
【作者简介】于涛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上海 200092)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人口是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之一。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
构和空间分布则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我们对环渤海湾地区所有的449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
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环渤海湾地区的内部结构。从分析结果
来看,环渤海湾地区内部结构相对松散,不是一个紧凑的经济实体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环渤海湾地区远远未达到都市连绵区的水平,虽然
其京津地区以及辽中地区初显其连绵区特征。
【摘 要 题】人口与经济
【关 键 词】环渤海湾地区/区域结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行业门类
【正 文】
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区域经济结构也就是区域经济系统,它由区域内部的产业相互配合形成;而区域
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结构在地域上的表现形式,它是空间结构单元在空间相关联系形成一定图模(Pattern)[1]。人口是区域特别是经
济区域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则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基于此,本文选取环渤海
湾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空间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分析。
狭义上的环渤海湾地区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以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
东部。在环渤海湾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60多个大小港口,如青岛、烟台、秦皇岛、大连等星罗棋布,以
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两侧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本文所选取的环渤海湾地
区研究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和辽宁的全部地区,总计52万平方公里,。
一、研究方法和内容、目的
根据伯吉斯的城市空间的“同心圆模式”(注:在级差地租作用下,城市发展呈现同心圆模式的圈层空间结构,即城市中心为零售业所
租赁,然后为专业性服务业、工业及批发业,再远一些为高密度多层住宅,然后是低密度住宅,住宅之外才是农业。从生产角度来看,理想
模式下,中心城为核心圈层,集中布局金融、商贸、文化信息、行政管理、综合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中心城外围邻近各城镇为第二圈层
,主要发展科技中心,大专院校,旅游和高科技、低物耗、少污染的工业;第三圈层为第二圈层之外的市域范围,主要发展城郊型农业、旅
游业和大型工业区等,第四层则是农业圈层。),一般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地区,行业门类人口的空间分布密度最大,第三产业中的生产
性服务行业就业比重最高;经济次发达的城市地区,就业人口空间密度较大,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以及一般性的服务行业所占比重高
;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林牧渔业以及采掘业的就业比重较大,就业人口的空间密度最低。据此,可以划分区域的核心地域、外围地域以
及边缘地域等空间结构,并可根据行业门类人口的结构,判断出各区域的经济结构,如旅游区、工业区,甚至是CBD等[2]。
英国地理学者惠特利西提出了各类区域又可再归并为两类,即均质区和枢纽(节点)区。均质区是具有相对单一的面貌,其特征在区内
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枢纽区的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这种结构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聚焦点,即中心,以及环绕聚焦点的区域
,二者被流通线路所连接区的边界处于联结的末梢。区域系统又是由许多的均质性区域组成,即使是枢纽区,如中心城市也可以划分为一定
的均质性区域。关于环渤海湾地区,特别是京津塘、辽中南地区方面,许多学者,如胡序威、周一星已经从
“均质区域”的角度做了相应的
研究,但研究所采用的指标仅仅限于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值比重,比较单一。此外,均质区域没有细化到城市所辖的各个区,而仅仅是以所
辖县以及市区为基本单元,这些分析的结果往往会离实际相差比较大。另外,一些学者根据“枢纽型”区域角度,采用“城镇影响腹地”划
分的基本方法,选取中心城区的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行环渤海湾相关地区的影响腹地结构进行了分析[3,4]。
本文从“均质型”区域角度入手,将环渤海湾地区按照区、县、县级市进行地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