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研习太极拳者,大都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或“论”,为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舞阳盐店偶得,而其余几篇则出自武禹襄、李亦?舅甥二人之手。这种说法几乎已成定论。 然而,当年武禹襄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处学拳月余,“始得精妙”。究竟得何精妙,能使在赵堡流传几百年的太极拳传至武、李后,在较短时期使太极拳理论有较大飞跃?为揭历史之迷,现将家传抄本有关部分贡献出来,以飨同道,以解其谜。 《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申缩。彼有力我亦有□□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日积月累,便能施之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相,彼之力方觉有侵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如(入)彼之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右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左杳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则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疾在于腰腿求之。先从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使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技能精,进退之间自然从人,而亦由己,随心所欲自无失着之处矣。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灵通,周身无间,吸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门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运气也。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动要根源,劲起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付(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气往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无不如意矣。 撒放密诀“擎引松放”四字 擎开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始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何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有领悟,余加数语解之,彼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曰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精神鼓荡;欲要精神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精神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
太极拳论 [李亦畲的太极拳论源自赵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