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价值观翻译 价值观、风格、翻译.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价值观翻译 价值观、风格、翻译 .doc价值观翻译 价值观、风格、翻译
[摘要]清末,外国小说翻译颇为兴盛,这一时期的译作介绍了西方的文化思想,但也具有明显的汉民族文化特征。因为早期译者多具有很深的中国文化观念,在翻译时,对西方小说内容、叙事方法、风格的排斥与认同的态度,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特殊处理,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关键词]文化认同 文化排斥 清末 小说翻译清末,翻译文学比较兴盛,尤其是外国小说的翻译。据统计,19世纪70年代至1919年,仅翻译小说就有2000余种之多。外国小说翻译之所以如此繁盛,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有密切关联。清末,一些思想家面对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欲利用小说中的先进思想开化中国国民,认为当“以译本小说为开道之骅骝”,这样才能形成“翻译如前锋,自著者如后进,扬镳分道”的局势来影响社会。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周桂笙、林纾、曾朴、包天笑、伍光建等人开始大量翻译外国小说。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考虑到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且还要考虑到国人的文化接受心理。因为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国民的现实不能不使中国国民鄙视西方文化,所以,西方小说初入中国大地时,并未立刻得到人们的认同,相反,却受到极为严重的文化排斥。为此,本文拟从文化认同与排斥的角度探讨早期译作的文化接受特征,这些特征是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冲突”现象的具体体现。一、人文价值观念与译作内容的处理在清末,儒家礼教文化是中国国民伦理道德的思想基础及行为准则。早期译者多是封建文人,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他们翻译、评论外国文学作品时必然要以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去进行衡量。如有的译者遇到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情节时,往往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观念来评判,认为其自由行为有悖于社会道德。如果译者对这类内容不进行变通,则会遭到各种非议。林纾译《迦茵小传》时的遭遇恰可说明问题。《迦茵小传》在林译之前已有了蟠溪子、天笑生合译的一个节译本,蟠溪子在引言中自云购买时即“残缺其上帙”,于是只好将下半部残本译出。1904年,林纾译出了全本,当即引起轩然大波。原来蟠溪子译本中迦茵与亨利私自恋爱,未婚生子等情节并未出现,迦茵的“贞节观”恰好符合中国儒家礼教文化,因而得到评论界的一致赞誉。而林纾将细节和盘托出,破坏了节译本中所塑造的完美形象,无疑是对礼教文化拥护者的一个极大打击,因而遭到了一些人的猛烈抨击。当时,寅半生曾著文大骂林纾:“吾向读《迦茵小传》,而深叹迦茵之为人之清洁娟好,不染污浊,甘牺牲生命以成人之美,实情界中之天仙也;吾今读迦茵小传,而后知迦茵之为人淫贱卑鄙,不知廉耻,弃人生义务而自殉所欢,实情界中之贼也……盖自有蟠溪子译本,而迦茵之身价忽登九天;亦自有林纾畏译本,而迦茵之身价忽坠九。”不同译本不仅使迦茵之身价“忽高忽低”,而且使忠实于原著的译者也难逃他人的诋毁:“林氏之所谓《迦茵小传》者,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期无耻也。”这些事例正说明了在文化接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不符合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异己部分”所持的明显的排斥态度。二、西方小说叙事方式在译作中的取舍早期小说译者的文学修养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译作的小说文体形式必然采用中国原有的通俗小说文体――章回体。如1904年苏晏殊从英译本的第2部分节译的《惨世界》,第1节和第2节的名词性词组标题“The close of a Day’s March

价值观翻译 价值观、风格、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ly8501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