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写适合博物馆志愿者的讲解词世界范围内, 被生动地概括为“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志愿者工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志愿者是基于信念和责任,不为物质报酬、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目前志愿者活动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自愿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博物馆作为一个文明的窗口, 一个大型的社会公益机构, 有责任有义务为每一位自觉自愿为社会奉献爱心的人提供场所和机会。博物馆志愿者是美的桥梁, 它让展品和希望了解展品文化信息的人们靠得更近。他们以博物馆为平台, 利用自身兴趣和特长服务大众, 以传播博物馆文化和传承文明为己任,无偿服务于社会。志愿者与观众交流的形式就是通过讲解, 而讲解是通过讲解词来实现的。人都有渴望了解未知的心态, 相信这是大多数人来到博物馆看展览的动力——了解的更多。可是博物馆的展品本身是不会说话的, 它们需要被介绍。毋庸讳言, 博物馆的展品内容和观众欣赏水平之间总是有着或近或远的距离, 当我们进入博物馆, 隔着玻璃橱窗欣赏各个展馆的文物时, 由于对文物缺乏相关的了解, 所以更希望在看文物的同时, 也能够对文物背后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这时, 如果一名热情友好的志愿者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进行细致讲解, 那无疑是锦上添花, 让我们产生不虚此行的感觉。怎样编写一份适合志愿者的讲解词,使得志愿者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博物馆志愿者其实也是博物馆的最忠实“粉丝”,是一群具有较高个人素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极大关注, 同时还非常乐于并能够为博物馆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工作的“特殊观众”。当然, 他们同时又是其他观众的接待者、引导者、讲解者。志愿者的双重身份,无疑,能够很好地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讲解词在编写时首先要以展品作为基础, 不以志愿者的意志为转移, 任务是将展览的主题思想、展品的相关信息告知听众, 以达到传递信息、启发教育听众的目的。所以讲解词在编写时不可脱离展览的主题与思想, 要做到客观真实, 编写的所有语言都应该服从、服务于展览。出色的讲解词, 在编写时还应灵活地安排若干兴奋点, 以此来调动观众的参观情绪, 减轻听众的审美疲劳; 其次, 讲解词在编写时还应遵循因人施写的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的观众, 应该做适当的变更。而且, 因为志愿者的年龄、职业也各不相同, 受教育程度及社会经验也各有差异, 所以撰写不同的讲解词, 不仅要适应不同层次的观众的品味, 而且也是为了方便志愿者更好的
志愿者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