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于丹论语心得.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中睿智的人生经验,穿越千古沧桑温暖着我们,光芒着我们,照亮我们心中的暗夜。品着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开朗,让我们不断有勇气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下面是WTT整理的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欢迎阅读!!!!!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篇一
有一句话好像是说:你不说我还明白点,你一说我倒更糊涂了。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有这种感觉。
本书封面上有一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实话我对《论语》是一知半解的,但对作者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点纳闷,《论语》的真谛就是这个?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怎么就没讲过?书很薄,很快就看完了,有几个问题还真想请教一下。
第一,作者在第一章中举了颜回虽然贫穷但能够自得其乐的例子,然后又说:“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并以此来说明安贫乐道的道理。我以为在这里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我们都知道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安于贫穷、好好学习,是为了以后有所成就,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而陶渊明是因为看不惯当时腐朽的社会而采取的一种乐天安命的消极避世思想,《桃花源记》就是例子,他更多的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因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在历史上,儒、道两家向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如此混在一起来说明《论语》的真谛好像是不合适吧?再者,作者在本书中摘录的第一则《论语》语录是:“子曰: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ˊ”,以此来说明“天地人之道”,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天道自然”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其实“天道自然”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是很难与孔子扯上边的。当然,我不是说于丹教授儒、道不分,而是她如此模糊的谈自己对《论语》的感受是对大众的一种误导,也是不应该的。
其次,关于对“中庸”的理解,作者有一句话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和谐”二字,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讲课嘛,讲究与时俱进,这种联想是应该很正常的。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其实就是过去的“中庸”之道,因为作者对中庸的理解是正面的,我想她所要表达也是这么一个意思吧。我所要说的是,中庸与和谐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如此僵化不可救药的理论和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理想社会联系在一起,也太不和谐了吧?我们可以说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不能说要努力建设一个中庸的社会不是?
作者读《论语》还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当然这是对的,孔夫子“循循善诱”的做法我们都是知道的。但这并不能作为批评现在一些老师的理由,说他们声色俱厉,经常指责学生,境界不高。要知道孔夫子也曾因“宰予昼寝”而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现在“昼寝”的学生可谓多矣,如果都像孔夫子那样批评他们,是会出问题的。当然更不能因为这句话而断定孔子的境界不高。
作者还对孔子的“仁”推崇备至,说它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我却不这么认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鄙视劳动的人能有多少“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于丹论语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onderA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