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在古诗文中主要表达孤独寂寞和离情别绪。比如,李煜的《长相思》就是写夜晚思念娥皇的词作。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这首《长相思》上阙写娥皇离家前的装束,清丽超脱又仿佛得闻见女儿家身上的淡淡胭脂香。下阙写雨打芭蕉,表达凉风长夜,有人寂寞相思稠。格调清婉,但可见李煜对娥皇的钟爱。芭蕉本身已是愁情的象征,再加上淅淅沥沥的雨声,更让人倍觉凄凉。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芭蕉树由无情之物变为有情之人,叶叶为词人遮阴,无奈三更雨敲打在芭蕉叶上,令北人不堪卒听。这其实是词人心境的反映。当时李清照刚刚南渡,故国之思,流离之感,早已郁结心头,更哪堪半夜雨打芭蕉之声。与此相类的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还有张可久的《清江引· 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此曲表达的是自己接到家书之后, 内心的悲愁。开篇自然道来, 下片让人联想起《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片段,富有诗情画意。而秋梦里的雨打芭蕉之声,更是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芭蕉还可以用来代指时光的流逝,最著名的当是蒋捷的《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古代诗词中的芭蕉意象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