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言暴力的案例 [灾难新闻的“影像暴力”控制].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值得反思的“二次伤害”      四川省北川县宣传部副部长冯翔的自缢身亡,北川县农办主任董玉飞的遽然去世,都以沉痛的事实告诉人们,汶川地震留给灾民的心理伤害是一时难以弥合的。汶川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全者纷纷奔赴灾区,媒体大张旗鼓的报道不可避免地会唤起灾区人民的黑色记忆。让人担心的是,去年地震报道中一些记者为抢新闻而忽视对受访者人文关怀的状况屡有发生,这一次如果媒体又有意无意揭开灾区人民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悲痛,无疑会构成新一轮的心理创伤。   ,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影像作品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成为最有力度的传播媒介,在危机时刻起到了引导舆论、传递信息、鼓舞斗志、服务大局的积极作用。但我们遗憾地看到,由于时间紧迫,电视直播中常常闪现废墟下压着的尸体画面,血淋淋的镜头让人不忍卒看。在一些平面媒体上,一张张孩子们尸骸不全的照片,被放在了极其醒目的位置。少数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的报道画面,给受难者造成了严重的“二次伤害”,也给包括冯翔在内的广大幸存者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而这些负面效应持续的时间是长久的、深刻的。   灾难心理学研究报告表明,无论是直接受灾的受害者,还是参与救灾的目击者,都有30%~60%的人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并会出现惊恐、失眠、抑郁甚至自杀等失常行为;而对媒介受众而言,短时间内接触海量的灾难新闻特别是血淋淋的新闻影像画面,多数人会产生厌恶、忧虑和焦躁不安等生理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20xx年“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南部地区,沿海遭飓风袭击最严重城市90%的地区已完全消失。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的玛格丽特女士研究认为,被《时代周刊》引作年度回顾的一组系列照片,因为震撼力太强,让看过这组照片的灾民和受众都遭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之后更多人是刻意地选择忘记当时的灾难场景,而这种可以遗忘的背后却出现了家庭暴力、情绪两极化的不健康心态。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近一时期,面对影像暴力的负面效应,一些理性的质疑声音开始在社会上悄然出现,著名摄影家贺延东、传媒学者陈力丹等纷纷撰文进行了反思。人们质疑那些暴露死者身体的影像暴力,绝不是要否定新闻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所说,“一些记者在报道中对采访对象的伤害可能不是有意的,他们以为自己很敬业。这些问题的背后也不单是新闻伦理道德层面的,而是常识的缺乏”。如何应对并突破是灾难新闻摄影的难点,有效地将影像暴力的伤害降到最低点,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面对灾难报道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灾难新闻“影像暴力”控制的三个难点      关键词一:距离。面对受难者,记者应该离多远?RobertCapa,这位20世纪最负盛名的战地记者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就是你站得不够近。”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出现的新闻摄影记者,为了呈现灾难的真相,往往以“零距离”的方式还原现场。近距离的接触为优先获取新闻资源提供了方便,却常常因为无法顾及受害者及其家人的感受而受到质疑。   摄影记者应该明确一点,人性人道永远高于新闻摄影的职业价值。记者先为人,后为记者。身处险境中的记者内心常常面临新闻伦理冲突的考验,在灾难现场是投身其中,把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放在第一位,还是置身事外,把新闻采访和报道放在第一位?20xx年5月12日夜,中新社的三位记者

语言暴力的案例 [灾难新闻的“影像暴力”控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琥珀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