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双东一小谢福廷
一、个案档案:
刘杰,男,2001年4月8日出生旌区双东镇青山村三组,父亲:刘先富,母亲:陈英,刘杰现就读于双东镇第一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刘杰同学上课不够专心,课堂总搞东做西的,学习较差,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好动,总爱惹事生非,但目光忧郁,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好动”留守儿童。
三、资料收集:
从其祖父母得知:刘杰的父母自亮7岁始便外出上海打工,年底有回家,但年初又急匆匆的外出了,平时少有电话,因家里有两位老人,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打工维持。家里两位老人还得为农活而忙碌。但总体状况欠佳,勉强度日。近两年的情况更不好,因为全球的经济下滑,所以在外打工也很难,挣钱也不多。但父母为了小孩及老人,再苦再累也无怨言。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
刘杰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祖辈只知道让他完成 作业,或是给钱点花,其它 的问候什么都不知道,几乎让年幼的刘杰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生活的贫困:
父母近两年的收入不太好,加上祖父母的连年病痛已经让这个平常能维持的家庭稍显下滑,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但父母及祖辈的想法是只要小孩好,自己什么都能克服,不管身体好不不好,都在坚持,而且都特别疼爱自己 的小孙子和儿子,所以刘杰平时的零花钱还是有的,所以在别的同学面前就特别显摆,也只有在钱的方面能为他争取点面子,所以平时好动好打什么的,都答为自己用钱能摆平,却不理解父母及祖辈的辛苦。
3、极度的自卑:
每当有同学的家长来校看望或送什么东西时,刘杰同学都留下了向往的眼神,看到其它同学的幸福,他感到很失落,而且这种情绪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有时下午放学回家他都不愿意回家,而且要拖到很晚或是天黑了才回去,常常就是一个人或是与另外一个留守儿童在回家的路上瞎溜达,可见他的内心很自卑
,这种情况越来越影响他在学习与思想上的正常发展。自信心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学习和情感上很自卑。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班主任的苦口良药:
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我会常常走近刘杰,一起与他分析现在的处境,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是那么的重要。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刘杰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平时班级里的学生都不愿意与他耍,更不愿意与他说话或是交流。为此,我利用学校开运动会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摇旗呐喊,加油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