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语言的认知维度
编者按:从认知维度研究语言的认知语言学已经惠及语言本质的认知和洞见,已经惠及众多语言工作者。综观学界,当今的认知语言学有两条发展途径:一是跨学科研究,本文刊发的张辉先生和缪海涛老师的文章可以佐证;二是继续深入、细致地发掘语言这一特殊本体的隐喻性等内在机制,如葛建民和赵芳芳合作的成果。
提 要:本文论述当前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合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结合Kristiansen Dirven(XXXX年由Mouton de Gruyter正式出版。该书收录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坚持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框架,关注意义和语法结构,把原型理论、认知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模式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语言的社会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直接产生于认知语言学同社会语言学的合流,而两者的结合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步入新的阶段。
2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征
理论特征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纷杂的语言现象如何反映普遍的人类认知。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以人类的躯体经验(物理的、认知的、社会的)作为理据。按照这一思想,如果人类基本的躯体经验具有普遍性,那么,人类的语言应该具有共性。事实上,认知语言学的独特成就之一就是对潜藏于各种语言事实背后的系统性和普遍性认知的发现。在生成语言学主导并被客观主义哲学思想包围的语境中,认知语言学这一指导思想是对主流语言学的反叛和革命。在语言普遍认知原则的指导下,认知语言学家致力于从最基本的人类认知系统和认知能力(如感知、注意、范畴化等)来研究语言结构(Nerlich Clarke 2007:590),从语言与普遍认知领域、认知能力的关系来分析和解释语言(Dirven 2005:17)。
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关注语言的社会性(Grondelaers, Speelman Geeraerts2007:1006)。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不同文化模式及其在同一语言社团内的竞争:认知语言学在探索普遍认知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体现的说话人认知系统中的文化特征或文化模式。比如,Yu(1998)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情感(anger)隐喻和转喻现象的对比研究,一方面支持人类思维中普遍性概念隐喻的存在,另一方面揭示不同语言实现普遍概念隐喻所蕴涵的不同文化特征。Wolf等(Dirven, Wolf Polzenhagen2007:1217)通过分析英语的英、美变体和非洲变体中亲属关系的隐喻概念化,强调社团群体意识的非洲集体主义文化模式和个体独立性的西方个体主义文化模式及其冲突。(2)关注言语变异现象:Grondelaers et al.(2002)结合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考察荷兰语中-er(there)在附加语前置的呈现句(presentative sentences)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认知参照点功能的关系。从认知角度看,
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