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doc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语言的认知维度
编者按:从认知维度研究语言的认知语言学已经惠及语言本质的认知和洞见,已经惠及众多语言工作者。综观学界,当今的认知语言学有两条发展途径:一是跨学科研究,本文刊发的张辉先生和缪海涛老师的文章可以佐证;二是继续深入、细致地发掘语言这一特殊本体的隐喻性等内在机制,如葛建民和赵芳芳合作的成果。
提要:本文论述当前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合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结合Kristiansen Dirven(2008)的《认知社会语言学》一书简要述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认知社会语言学创造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研究和社会研究的新价值,是认知语言学的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体验性认知的核心思想是反对身体和大脑的二元论(同上)。尽管体验性认知包容社会文化因素,但早期的认知语言学(Kristiansen 2008:410)强调人类共有的神经生物系统和躯体经验,从普遍认知运作和认知图式的角度探讨人类认知的体验性,如 Lakoff Johnson(1980)通过隐喻映射的方向性提出体验性认知假说,即人类总是通过与感觉肌动经验相关的具体概念来组织和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Johnson (1987)则强调格式塔感知和意象图式中的前概念经验(Rohrer 2006:129)。
一方面,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赋予人类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和语言统一性(Palmer 2006:268),语言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共有的生物特征和物质经验的制约。另一方面,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为认知语言学家所重视。Palmer(2006:264)指出,语言范畴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文化特征。无论从历史起源还是从发展过程讲,文化是语言的摇篮。即使是基于最根本的物质经验的范畴,也是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形成和过滤的。大多数范畴和意象图式都与社会文化相互交织。人类对经验现实的识解不仅受普遍的躯体经验和人作为同类生物有机体的躯体特征、神经解剖结构的影响,而且受人作为特定社会文化成员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Johnson(OlivEira Bittencourt 2008: 22)认为,经验是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连续的互动过程,这些过程同时是物质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精神的。在关于体验性的讨论中,Rohrer(同上)指出,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因此社会、文化和交际系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Tomasello, Sinha Zlatev等(Grondelaers, Speelman Geeraerts 2007:1007)坚持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的社会互动性应该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的特征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基本理论立场:语言的认知关联、基于用法的主张和对语言结构语境化的强调(Geeraerts 2006:28 - 30)。由此着眼,认知语言学与实证方法有着必然联系。
第一,认知语言学研究人的大脑,属于认知科学,因此也可以采用认知科学的方法,包括心理学试验、计算机模拟和神经生理学实验。认知语言学反对语言模块论
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