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4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 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 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X 50% +终结性考试X 50%
形考任务1
题目1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刺”,指的是文艺作品培养接受者审美
接受能力的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2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
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选择一项:


题目3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选择一项:


题目4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
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
而旦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选择一项:


题目5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选择一项:


题目6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 就是例证。
选择一项: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言有尽而意无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文已尽而意有余
题目7
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
和熏陶,这是 o
选择一项:




题目8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
选择一项:
四情
四义
四教
四学
题目9
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 ”思想在文艺方而的鲜明体现。
选择一项:
礼学
义学
诗学
仁学
题目10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 ”文艺观的代表。
选择一项:
诗教
礼教
德教
仁教
题目11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答:《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得:得到。言:语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 用明说。
题目12
“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答:《通变》从“通”和“变”的辩证关系来论述文学的继承与革新不可偏废,这是正确的。针对当时的创作倾向,提 出了矫正时弊的主张。刘勰在探讨文学的发展时,发现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即由质到文的必然性。因此他主张要 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不能用否定文学的基本特征、不许文学发展的方法,而只能顺其规律加以引导。其基本办法就是 讲“通变"。选自《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通变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题目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峰,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祓,最后到王国维, 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
答: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 “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兔”等生活实例的类比,庄子 形象表述了 “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 它们都各有各的目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是一回事,从根木上说,“言”是言筌、工具、梯子,“意” 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 论,那就是“存言”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这也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对世界最基本的观 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木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径。“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 美学与文论中引中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中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 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二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可乐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