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庄子一中 牛积升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1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分析:属于是知识目标 学:理解
行为动词:理解 学习内容:积累注释字词句
要求: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分析:属于技能目标 学:领悟
行为动词:体会 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要求:学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分析:属于情感性目标 学:了解
行为动词:学会 学习内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教材八年级的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四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六教具
多媒体、白板
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多媒体出示词语
2、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了那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他们的经历。
2、这六位古代圣贤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说说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点点拨:本文使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