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京剧的发展史简介
第二章 京剧的发展史简介
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发展到汉代的角抵、百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歌舞戏,就逐渐有了综合艺术的趋势。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元杂剧和南元南戏的出现,使这种形式进一步完备,有了比较完整的剧本。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明代中叶以后,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布全国,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的新阶段。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新兴的地方戏曲出现,诸腔杂陈,分属于不同的声腔体系,京剧就是在这些古老的戏曲剧种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丰富、融化、提高而形成的。京剧形成迄今,虽然不过一百多年,但它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积累深厚。京剧在北京崛起后逐渐流传全国,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京剧发展大体可分以下几个历程和阶段:1
.约1790年—1880年为孕育形成阶段;;—1938年为鼎盛时期;—1949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京剧呈现盛衰不同的景象;,京剧获得了新生,开创了繁荣的局面,其间也有曲折。
京剧的孕育和形成时期
1、北京剧坛面貌
从1790年到1880年,正是清王朝由极盛转向衰败的时期,期间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代封建皇朝的统治。这一时期,清王朝的统治已巩固,农业生产增长,商品经济也日益发展,这些为戏曲演出提供了物质保证。各阶层人士对娱乐的需求,清朝统治者对戏曲的钟爱,促进了戏曲演出的发展。
乾隆中叶,除昆山腔与弋阳腔外,在民间流行的声腔、剧种有梆子腔、楚腔、乱弹腔、吹腔、秦腔、二黄调、襄阳调、弦索腔等等,这些声腔与昆腔相对,笼统称作“乱弹”,也称“花部”;昆腔则称“雅部”。到道光年间,形成了昆腔、弋阳腔、弦索腔、梆子腔和皮黄腔五大声腔体系;梆子、皮黄两种声腔尤为兴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戏曲的中心。从乾隆以来,全国各地方声腔剧种向北京集中,北京既有昆腔戏,也有各种乱弹戏,昆乱并存,花雅竞奏。
清雍正、乾隆年间,北京昆腔衰微,京腔(源于江西弋腔,亦称高腔)振作。乾隆时画家贺世魁画的《京腔十三绝图像》曾挂在前门外廊房头条城一斋南纸店门首,以招徕顾客,可见当时京腔之盛行。乾隆末叶,秦腔崛起,又取代了京腔。1780年,秦腔(即梆子腔)艺人魏长生到北京献艺,大获成功。秦腔以其艺术上的清新、生活气息浓厚而博得人们的喜爱。魏长生演的《滚楼》、《背娃入府》等戏轰动京城,观众日达千余人,反应热烈,
6
京腔由是冷落。当时不仅京腔艺人学梆子(秦
民间生活的小戏,有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剧,有根据历史传说故事编写的剧本)。徽戏的表演也有较高的水平,重视做功,讲究表演。,博采众长,为徽班发展开创了新路。、发展的重要的保障。
汉戏进京给徽戏带来的变化
汉戏,亦称汉调、楚调。它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汉戏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西皮乃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传至湖北襄阳一带,经湖北艺人改造而成,最初称“襄阳调”。汉戏中的二黄与徽戏二黄均来自弋阳腔,因地域各异,在其声腔、板式上亦不尽相同。湖北襄阳调(即西皮调)的形成,加上安徽二黄调的传入,使皮、黄合奏的局面首先在湖北的汉戏中出现。道光年间汉戏艺人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进京献艺,他们并未单独挑班演唱,而是参加徽班。汉戏进京并搭入徽班演唱,使徽班的演出阵容更为强大,在北京舞台再次出现了徽汉合流的局面,为北京皮黄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戏搭入徽班,给徽班带来了不少变化。首先,汉戏艺人将汉戏的演出剧目和表演技艺带到了徽班,丰富了徽班的剧目和表演手段。其次,原来秦腔、徽班、京腔都是以旦角戏为主,领班人也都是旦角演员,如魏长生、高朗亭等,汉戏进京后,演男性角色的剧目日多,尤以老生为主的剧目数量最大,提高了戏曲舞台反映生活的能力。另外,汉戏进京前,徽班是诸腔杂呈的状态,汉戏进京,大量的皮黄戏上演,使皮黄的演唱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消除与北京观众在语言上的隔阂,演唱语言也得到了改造,以“中原音韵”(即中州韵)为语言规范,同时沿用了一部分湖广音。
京剧形成的标志
自从皮黄合奏的局面形成以后,广大徽班、汉戏演员共同努力,根据北京观众的需要,在艺术实践中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无论是声腔、剧目、舞台语言、表演以至演员阵容,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徽班的演出,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意味着一个新的剧种的出现,即京剧的形成。
7
第二章-京剧的发展史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