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亦作 Si Kiang 或 Xi Jiang ,英语作 West River 。中国南方大河珠江的干流。在中国广西东部、广东西部。主流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 在黔、桂两省边境与北盘江汇合称红水河, 向东南流到象州石龙附近与北岸柳江汇合以后称黔江, 在桂平与西南来的郁江汇合後称浔江,到梧州与西北来的桂江汇合后始称西江。全长 2,129 公里, 流域面积 345,700 平方公里。西江在石龙以上为上游,流经石灰岩地区, 河床深切, 滩多水急, 落差大, 又多伏流。北盘江上的黄果树瀑布水头高达 70 公尺。石龙至梧州为中游,多峡谷和浅滩。梧州以下为下游, 河道宽阔。出高要、羚羊峡进入珠江三角洲,在三水同北江相遇。三水以下水流分散,主流经磨刀门入海。西江是珠江主干流, 位于中国广西东部、广东西部。从上源南盘江的发源地——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脉的马雄山, 到广东省思贤滘。河长 千米, 流域面积 万平方千米。西江从上源到下游各河段另有别称: 从河源至望谟县蔗香双江口称南盘江, 双江口至象州县石龙三江口称红水河, 由三江口至桂平市称黔江, 桂平市至梧州市称浔江, 梧州市至思贤滘始称西江。从河源到三江口为上游,包括南盘江和红水河两段,长 1573 千米, 河流穿行在高原盆地与峡谷相间的地形中, 河道深切, 平均比降 ‰, 有急滩跌水。从三江口到梧州市为中游, 包括黔江段和浔江段,长 294 千米。黔江段中有著名的黄茅峡和大藤峡, 其中大藤峡长 44 千米, 河中水急, 枯水时最深处亦达 85米, 是西江干流最深处。在浔江段, 两岸有低山、丘陵和平地。梧州至思贤滘为下游,长 208 千米, 河宽水深, 河道平均比降 ‰, 宽 700 ~ 2000 米,最后由思贤滘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 2277 亿立方米, 水资源丰富, 主要集中在上游。西江水系是两广交通运输的大动脉。随着西江水系的开发和整治,西江将成为贵州煤炭、西南磷矿外运广东和北方地区的重要通道。西江肇庆段西江肇庆段西江德庆段环境介绍若乘船从东往西而来, 远远映入眼帘的便是"浮" 于西江中央的状如端砚的砚洲岛。传说,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2 年) ,被誉为" 包青天" 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 突然波浪翻腾, 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 立即查问手下人。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 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后来, 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 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 顺流而下, 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 这就是现在" 黄布沙"。当地人根据此传说, 在砚洲岛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 至今犹存, 且香火不断。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 砚渚清风"。砚洲包公牌坊过得砚洲,便来到了中国地理书上称之为" 西江三峡"的羚羊峡。西江三峡由羚羊峡、三榕峡、大鼎峡组成。西江的风光, 也因有三峡而闻名。西江三峡景色怡人, 风光秀丽, 从东向西有二十处景点: 砚渚清风、羚峡归帆、罗隐下院、桃溪夕照、望夫归石、出入山虎、清风仙阁、归猿古洞、景福花冢、古塔倒影、江楼晚眺、宝塔雨云、白沙夜月、五显渔灯、五马归槽、龟蛇锁江、镇水大鼎、鹅窟涛声、龙舌王侯、榕峡钓台。羚羊峡北侧的" 罗隐下院" ,原是鼎湖山派出的在渡口专门接应上山进香客人的机构,又称" 憩庵"。据史书记载, 743 年, 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拜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 第五次东渡中,在舟山遇飓风飘流海上, 历经艰辛, 才在海南岛登陆, 后经梧州东到端州(今肇庆市), 就在此登上鼎湖山龙兴寺( 宋改白云寺), 因积劳病重圆寂, 后葬于鼎湖山莲花峰南麓。西出羚羊峡, 江面豁然开阔。来到城区江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江两岸四塔擎天的奇特景观,四座古塔, 夹江对峙。诗人郭沫若 1961 年畅游西江时,留下了" 四塔擎天天宇稳, 七星伴月月宫闲" 的名句。西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北岸是肇庆市区, 南岸是高要城区。两个现代化的都市隔江相映,繁华竞逐。溯江而上,西江大桥"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再往前便是大鼎峡和三榕峡。溯江进入德庆地域, 从船上就可以看到四海朝宗的龙母祖庙、历久如新的三元塔等古迹。再往西前行, 便来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锦石山下。锦石山高 375 米, 分两层, 上层 200 米的圆柱石山直插云霄, 下层 175 米的土山相辅。锦石山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远远看去, 有不同的景象: 有如天然华表, 故有人称之为华表石; 有如老人, 故有人称之为老君石; 有如和尚之头,故有人称之为和尚石。其实,锦石山的得名,与史
西江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