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案.doc红烛
【教学目标】
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 果。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诗歌的抒情脉络
【教学方法】
诗歌吟咏法、欣赏、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由课文内容导入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 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 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 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 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
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 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 课文讲解 1.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 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 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
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 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 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第2节
第2、第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 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 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 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 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 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 不误,不误! ”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q AA* <-) I ■
弟 3 r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 误,不误! ”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 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 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 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
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
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 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 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
《红烛》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