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与著作
王履(1332~1391年),元末明初医学家、画家。字安道,号畸叟,别署抱独老人。昆山人。王履少年业儒,笃志于学,博通群籍,诗文皆精。后师从义乌朱震亨学医,他刻苦攻习医学,造诣精深。明洪武四年(1371年)被征为秦王府良医正。
第1页/共14页
﹡ 生平与著作
王履结合临床经验,精究医学经典著作,主张既重视经典医著又应不拘泥于经文,所以在临床医疗实践和医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祖国医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医学著作有《溯徊集》、《标题原病式》、《百病钩玄》、《医统》,均有一定见解,为历代医学所宗。
第2页/共14页
﹡ 生平与著作
《医经溯洄集》
第3页/共14页
﹡ 学术思想
一、对亢害承制的论述。
二、对四气发病、阴阳补泻的分析和发挥。
三、伤寒、温暑为治不同的论点。
四、对真中风和类中风的鉴别。
第4页/共14页
一 、对亢害承制的论述
对亢害承制的理解,体现常与变的辨证关系,对应着生理与病理的变化,其中不能超越度的范围,存在一个“亢而自制”的机制,无亢或“亢而不能自制”当以汤液、导引、针石之法以助之。
第5页/共14页
对四气发病,王氏认为应当从现有的病情来推论其致病之因,而不是由病因来推论病情。这体现了“审证求因”之观点。
对泻南补北的理解,认为,“子能令母实”是言病因,“母能令子虚”是言治法。(举例)
二、对四气发病、阴阳补泻的分析和发挥
第6页/共14页
“伤寒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此以天使与病形而为病名,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然自内而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
三、伤寒、温暑为治不同的论点
第7页/共14页
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四、对真中风和类中风的鉴别。
第8页/共14页
东垣云: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证。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故如此耳。
丹溪曰:有气虚,有血虚,有痰盛。又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者,非风也,皆是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四、对真中风和类中风的鉴别。
第9页/共14页
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丹溪主乎湿,反以风为虚象。若以三子为是,古人为非,则三子未出之前,固有从古人而治愈者;若以古人为是,三子为非,则三子已出之后,亦有从三子而治愈者,大抵古人与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盖古人之论,言其证也;三子之论,言其因也,因则为本,证则为标,其所谓外中风邪者,未必不由元精虚弱,荣卫失调,而后感之也,其所谓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作也。
四、对真中风和类中风的鉴别。
第10页/共14页
医学类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