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史学”——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和他的史学著作黄绍坚“历史”和“叙事”“历史真相”和“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一向是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所谓“历史叙事”,简单地说,就是探讨“历史真相”的行为;最常见的, 便是历史学家们的著作。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他看来, 对“历史真相”的认识,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没有叙事, 就没有独特的历史话语”。随着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的兴盛,对“历史叙事”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响很大的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历史“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怀特认为,若想探讨“历史真相”,就必然需要借助想象的步骤,将散乱的“历史真相”的碎片置于一个完整统一的故事之中。因此,一切“历史叙事”中,必然会包含虚构的成分。美国历史学家伊格尔斯更干脆断言:当代史学“所关心的并不是‘说明’(explanation )而是‘解释’(explication ), 亦即企图重建作为它的文本的各种社会表现的意义。”也就是说,基于历史学家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基础上的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已被一部分西方史学界接受为“历史叙事”的方法之一——这与国内史学界仍提倡的“无一语无出处”的史学标准,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只有在这个理论背景下,才能理解史景迁的著作为什么能在西方大行其道。“野路子”史学:史景迁和他的著作近年来,一些海外汉学家的著作,如魏斐德的《洪业——清朝开国史》、孔飞力的《叫魂》等,总能让我们耳目一新。在美国,与魏斐德、孔飞力齐名的,还有史景迁,他们被称为美国的“汉学三杰”。顾思齐先生曾将“汉学三杰”作过对比: “史景迁以叙事和文笔见长, 孔飞力以方法和视角见长,而魏裴德以选题和史料见长”(顾思齐:《本土视野的美国“汉学三杰”》。《南方都市报》,2005 年5月25日)。史景迁,英文名 Jonathan ,1936 年生于英国, 1965 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曾任美,著有《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1966 年)、《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1974 年)、《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1978 年)、《胡若望的困惑之旅》(1988 年)、《追寻现代中国—— 1600-1912 年的中国历史》(1990 年)、《“天天国》(1994 年)、《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2001 年)等十几部史学著作。著名史学家汪荣祖先生说:“史景迁英文写得好,他以生花妙笔写中国故事, 使人读来轻松愉悦,以致于心思随其笔锋起伏,吸引了广大的西方读者。”但他同时指出:史景迁的“作品作为历史文章毕竟缺乏分析与论证,也少见他对历史问题提出独特的解释。因而虽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却少扎实的历史知识”(汪荣祖:《史景迁论》。《南方周末》,2006 年12月14日)。的确,史景迁的历史故事讲得挺好,甚至可以当成小说来读,还不止一次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论文。为此,即使是西方主流史学界,也将史景迁的研究视为“野路子”史学。“据说钱钟书当年访问耶鲁时也曾在私下戏称史景迁为‘失败的小说家’。史景迁自己也承认,他所写的东西,确实让某些同行感到惊愕”(康正果:《耶鲁汉学家史景迁》。《文汇
“蒙太奇史学”——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和他的史学著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