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吴镇及其《渔父图》
【摘要】《渔父图》的真正魅力不仅体现在技法上,还体现在其意境上。渔父的概念始于《楚辞》:“《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哀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到唐代张志和《渔歌子》描绘的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父的形象就越发成为士大夫们心中向往的境界。
【关键词】昊镇;隐逸;渔父图;画品
作为与黄公望、王蒙、倪瓒齐名的元四家之一,吴镇并没有得到与倪瓒等人一样的高度评价。虽然拘于门第观念将他列为四家之末,但他的思想境界与其作品具有不朽意义。他是真正的隐士,不拘功名利禄;他又是真正的画家,专注于绘画并以此为精神寄托。故他的艺术成就不在四家任何一位之下,相反,从另一层面来说,他的高风亮节甚至高过了他们。 吴镇,生于1280年,卒于1354年,嘉兴(今浙江杭州)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与外界的交往也相当有限。他主要以卖卜为生,在家乡凭此过活。据《图绘宝鉴》记载,他的风格可分为两种,一是临摹前人之作,可以乱真。他对巨然的风格体会最深,其墨法的掌握,全从那里演变而来。他对郭熙的树法也学得很到家,如《双桧平远图》所表现的样式,明显是从李、郭的风貌出来的;二是所谓
“不专志,极率略”的风格,这在吴镇的墨竹画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吴镇的隐士生活,现在主要靠传世作品的纪年来勾勒出一个轮廓,大概是40岁之前以临摹为主,奠定了他坚实的艺术功底。吴镇五六十岁时,吴镇的山水画独立创作的居多,再到晚年,画笔趋于粗率,不甚经意。他的应酬圈中,以道流和佛门中人为主,可见其生活的范围,基本上是在隐士之间。他的《渔父图》,主题就是歌颂归隐的。
吴镇喜作《渔父图》以抒其怀,平生所作《渔父图》甚多,现存世4幅,其中景物基本相似。以其中一幅为例,此画远山丛林,流泉曲水,平坡老树,小舟闲泊,一渔夫坐船垂钓,笔法圆润,境界迷蒙幽深。这幅《渔父图》,,为绢本水墨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从形式上来看,其画作少用简率荒疏的干笔皴点,而是充分发挥水墨丰润、浑然一体的特色,在元代绘画中自成一派。
吴镇的水墨山水可以从《渔父图》中看出其特色,备受后世推崇,清代钱杜在《松壶画忆》中曾提到:“宋人写树干曲百折,惟北苑(董源)为长劲瘦直之法,然亦枝根相纠;至元大痴(黄公望)、仲圭(吴镇)一变为简率,愈简愈佳。”这正是吴镇画中的一个侧面,但也可以看出吴镇的艺术观:崇尚天真质朴,笔简意赅,不落凡俗。自宋代苏轼、文同等人倡导文人画以来,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一直影响至今,但是真正能够脱离伪清高的人委实不多,文入画家如苏轼、石涛等无不是名利场中人,而倪瓒又太注重
“雅俗之念”,显得与广大人民格格不入,像吴镇这样完全热衷于绘画而淡泊名利的真正隐士可算是凤毛麟角。
《渔父图》的真正魅力不仅表现在技法上,还体现在其意境上。渔父的概念始于《楚辞》:“《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哀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到唐代张志和《渔歌子》描绘的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父的形象就越发成为士大夫们心中向往的境界。
浅析吴镇及其《渔父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