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百幅赏析----- 人物篇(第一讲) 《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前期, 1955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 厘米,口径 厘米,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 1955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 厘米,口径 厘米, 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 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龙凤人物图》春秋战国时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帛画, 1949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墨笔,设色,纵: 厘米、横: 厘米。春秋战国时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帛画,墨笔,设色,纵: 厘米、横: 厘米。 此画 1949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画面主要位置绘一侧身而立的细腰女子,身着长袍、头梳长髻、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她的上方绘一龙一风。凤鸟头上昂,振翼奋爪,尾翻飞,呈奋起状。龙则双足曲伸,身体蜿曲,势若扶摇直上。据考证,画中的仕女为墓主人形象,帛画无疑是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铭旌。此画造型简洁生动,比例匀称, 仅以墨线钩勒,用笔流畅挺拔。线描纹饰都经过精心处理,线之曲直配合得当,用色讲究,画面协调而富装饰意味。 是一九四九年由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国现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画风以墨线勾描,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的痕迹。图中描绘一妇女,侧立向左,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腰细而修长,两手合十神态虔敬。在人物的上方,绘有龙一凤,形态夭矫富有极强的动势,似乎正向天空飞升。画面呈现出风发昂扬的勃勃生机。《画像石》汉代,山东嘉祥出土
名画百幅赏析(第一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