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周 卫
2012年11月

专家教师
经验教师
职初教师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
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追寻课堂研究前沿成果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案例?
[课例1]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
7÷3=2 1
……
Freudenthal研究所的达朗其(Jan Lange,1996)在ICME-8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81名家长出席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6人,需要布置多少张桌子?一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生经历了具体到形式的抽象;第三类学生套用算式去做。实际上,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才真正体验到了“数学化”的含义。
问题诊断
纠缠于区分等分除与包含除,未突出“有余数”本课教学要点.
苦练试商技巧,习惯于程式化训练:3×( )<7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未关注试商的实际意义.
(3)用形式类比的方法表面地寻找规律,记住结论.
16÷5=3……1
17÷5=3……2
18÷5=3……3
19÷5=3……4
余数(1、2、3、4)与除数(5)比较大小,得出余数小于除数
忘记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就是生活”
实物操作 表象操作 符号操作

分豆子 脑中分豆子 算式运算
(具体) (半具体、半抽象) (抽象)
 

寻找规律
“分豆子”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
数学是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所作的形式化过渡。
第三轮指导:关注策略改进,行为跟进
1. 表象操作的技巧:
动手分实物   看实物脑中分    拿走实物分
   列算式
  2.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为什么商之后是6个小圆点?(质疑问难)
(2)如何作到 “混而不错” ?(反馈回授)
   5÷2=2······1
(3)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相异思维)
⒈ 课例研究的内涵?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为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
⒉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背景与主题 问题提出 选题价值 核心理念
◇情境描述 环绕主题 理清脉络 生动具体
◇问题讨论 关键性事件 深入讨论 思维碰撞
◇反思与诠释 实践反思 理性解读 超越经验

●说课评课
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 提出新的教学理 想和设计,继续观察、分析和改进。
●备课说课
教师表达个人的教学观念,关注的焦点、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与对课程的理解;帮助理清教师的教学理想。
●上课观课
共同搜集课堂教学资料,分析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弄清教师教学理想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
教学设计
反馈会议
课堂观察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2.32 MB
  • 时间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