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二者之间的四种关系: 一、二者通用: 山水河读书生产跑跳高低二、二者有对应关系,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美——美丽心眼儿——心压根儿——根本蹓达——散步三、二者无对应关系,但能找到一个语体上的中性词作为对应物: 空当<口>=空隙拉扯<口>=提拔、抚养、牵扯匮乏<书>=缺乏、穷乏凌虐<书>=欺侮、虐待四、二者不仅无对应关系,而且无中性词与它们对应,要用其他词语去解释它的意义: 联袂<书>=手拉着手拉下脸<口>=打破情面敛容<书>=收起笑容老好人<口>=随身附和的人二者的运用情况: 口语词: ?人们生活工作中最习用的部分,为群众最熟悉,显得亲切, 又有丰富的形象生动的表达,显得很活泼?通讯、文艺作品,如: 那个秃脑袋的老家伙咧了咧三瓣嘴书面语词: ?为了特种目的用于特定的程式中的,为了简明和得到某种特定的修辞色彩,在特定的文体中常常有特殊的用词,如: 呈报、批示(公文用语)谨、致意、阁下、回访(外交文件用语) ?政论和学术用语,为说明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所必需,如: 民意、舆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历代文学创作积累下来的丰富的词汇遗产,后代文艺创作, 常常根据需要,运用吸收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力的词汇,使文艺写作的书面语显得很有表现力,如: 这是一个风景优美,水草肥沃的地方。二者的辨认: 要在产期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中去感受,增强这方面的语感,如: 部分双音书面语合成词多带生僻语素(联袂、绚丽、教诲、头颅),部分口语词带弱化语素“子”“儿”“头”及其他单音多音的弱化语素(脑瓜子、爷们儿、黑不溜秋、里头) 使用时注意: 在需要自然地说明问题、叙述事实时,应避免用书面语词汇,如: *彭同志是否也要到县城去? (去”是否“,末了加”吗“) *他一个寒假阅读了三本新小说。(“阅读”改为“读”) *你既然没错,何必惧怕人家批评呢? (“惧怕”改为“怕”) 四、标准语词汇和方言词汇,社会习惯语几个概念: 标准语: 一个民族的共同语,在汉语来说指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词:?指普通话以外的各个方言的词语和作为普通话基础方言的北方话中一些地区性的词语; ?指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这里说的方言词指前一个意义。社会习惯语:是各种社会集团和职业集团内部使用的词语。普通话词汇同方言词汇的差别: 1、意义相同,说法不同(语素、字、音都不同)。如: 小偷北京小偷儿菏泽小偷成都偷儿昆明毛贼 2、同一个词(语素同,书面形式同),含义不同,如: 饺子湖北、闽西、客家话称馄饨 3、表示同一方面意思的词汇构成不同。这指的是表示同一方面事物现象时所用的词不同。如普通话和苏州话比较: 普通话苏州话吃饭吃饭喝汤(水,茶,酒) 吃汤(水,茶,酒) 吸烟吃烟普通话对方言词的吸收原则: 1、基础方言中方言色彩很浓的词,只在某些个别地区运用,有完全同义而比较普通的词代替,这种词可不看作普通话词汇,如: 山西、陕西的地板(地)、婆姨(老婆) 2、北方话中说法不一致的,用比较普通的作为标准,如: 南瓜——北瓜——倭瓜——香瓜 3、基础方言中同名异实的,涵义以北京话为准,如: 北京话在某些地区的涵义白薯芋头老爷公公 4、吸收适用和需要的方言词,如: 西南话晓得打摆子耗子名堂粤语雪糕冰淇淋靓生猛方言词的运用: 在文章和文艺写作中,根据需要
词汇学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