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内容介绍及习题
【阅读练习】
一、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C)
A.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B.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你的孩子并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延续的代表,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你可以尽力去爱他们,却不能要求他们爱你...。
C.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D.“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说明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和孩子的无情。
E.“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明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以看出父亲的虚荣心很重。
2)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
3)本文语言富有感染力,试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答:(1)妙用叠词,如“慢慢地、慢慢地”“默默”,增加音乐美感,把伤感之情抒发得悠长舒缓,极富表现力。(2)反复手法,突出父女母子离别时那一丝平静的哀痛。(3)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缘分具体化为“目送”的场景,让读者在想像中身临其境,达到情感的共鸣,感人至深。
4)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是一个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孝顺父亲、思考冷静的女教师形象。
二、1、文章题目为《目送》,除了写自己目送儿子华安第一天上小学,目送大学生的华安上公车,还写了哪几次目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华安十六岁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在机场目送他入关。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桶,环境的寂寥冷清衬托出我只能目送儿子离开,却无法进入长大了的儿子内心世界的深深落寞与无奈。
3、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2分)
答:“挪”字写出了队伍移动的缓慢,还写出了我在送别时目光紧随儿子的背影而动的关切与不舍,表现了一位母亲爱子的深情。“闪”字写出了儿子动作的快速,急于登机的心情,与前面母亲的牵挂不舍恰恰形成反差。
2)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2分)
答:反复使用“深深”,传递出我目送父亲离世时内心满溢的不舍与悲痛,表达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眷恋。
4、“我慢慢地、慢
龙应台《目送》内容介绍及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