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性质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元春
摘要:本文利用“潜在 GDP 方法”、“经济周期方法”、“最优经济增长方法”、“全
要素生产率方法”以及“结构因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实际 GDP
在接近潜在 GDP 的合意轨道上运行,较低的产出缺口及其较低的波动幅度,使中
国来自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十分微弱;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着中国实际
GDP 与潜在 GDP 在动态上按照较为一致的高速度依次增长,实际 GDP 大规模超过
潜在 GDP 的状况在近期不会出现。 2、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刚刚步入繁荣时期,较
低的正产出缺口使中国经济在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可以避免高通货膨胀。由于推
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于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中国潜在 GDP 与实际 GDP 将在
本周期出现交替领先的局面,从而出现“反向软着陆”可能。3、中国较高的储
蓄与投资盈余需要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中的动态调整;4、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经济活动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力资本
投资的高速增加以及相应制度改革的支撑,为中国未来高速经济增长提供了劳动
力基础,解决失业问题也决定了中国需要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因此,中国经济
增长的高速度不仅有其坚实的基础,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经过 30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是否依然处于
最优的经济增长路径之中?是否因为速度过高而产生危机?这些问题已成为社
会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黄有光,2007;WorldBank,2006,2007;Woo,2004)。
虽然,很多学者和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但如何从多方位的角度对该
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依然是一个没有触及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文打算
利用“潜在 GDP 方法”、“经济周期方法”、“最优经济增长方法”、“全要素生产
率方法”等方法,从总体上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和经济增长的路径,然后利
用结构主义方法,从“投资性质与速度”、“就业约束与人力支持”方面进一步说
明中国增长速度的结构性约束与支持。全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析中国经济增
长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总体性质;第三部分分析结构
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最后一部分进行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整体状况说明
从 1978 年到 2007 年,中国出现连续 30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1978-2007 年,
中均 CPI 为 %,平均城镇失业率为 %。
这些指标使中国超过日本(连续 29 年高速经济增长)而成为世界连续经济增长
时间最长的国家。其“高速度”、“低通胀”、“高就业”与“长期持续”的特点也
构成了“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与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指标相比,中国经济
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6 个多百分点,超过发展中国家 5 个多百分点,超过东亚
高速经济增长国家 3 个多百分点(参见图 2)。
30
25
20
15
10
5
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Q1
-5
GDP增长速度 CPI 城镇失业率
图 1、中国经济增长指标
20
15
10
5
0
-5
-10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15
世界产出增长率(不包括中国) 发达国家(OECD)总产出增长率
G7总产出增长率亚洲四小龙产出增长率
中国GDP增长率
图 2、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世界比较
在高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自 90 年代后期在总量上出现了另一个
特征——高水平条件下状态下的大缓和( Great Moderation )。中基本与 G7区间(参见图 3)。特别
10
5
0
-5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10
中国产出波动率(%) 亚洲四小龙产出波动率(%)
发达国家(OECD)总产出波动率(%) G7总产出波动率(%)
世界产出(不包括中国)波动率(%)
图 3、中国产出波动率与世界比较
是自 1997 以来,中国宏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性质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