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本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不仅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和熏陶。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学习目标
1、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事例和故事中,体会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关系,进而理解什么是社会。
2、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三)学习重点
正确评价自己
(四)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主动探究,自评互评,升华主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仪,刻印资料,录音机
学生:1.向同学、家长、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社会伴我长大
学生表演小品《水滴与大海的故事》
教师点拨:浩瀚的大海是由无数水滴组成的,水滴也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显示自己的力量,个人如水滴,社会似大海,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读一读,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二《狼孩的故事》
说一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中成长。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为你提供了什么?(参考图册P2《社会伴我成长》)
学生各抒已见
过渡: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还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人类社会群体的成员。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4-6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图6-2根据画面和自己日常学习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我们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同龄群体,学生群体,消费群体,……)
2)、社会群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你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3)、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能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阶段性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你信,你不妨试一下!
过渡:人生活在社会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社会成员,不但要正确认识社会,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镜子,你不妨“以人为镜”来知得失!
活动一:
(一)课前,学生利用征求表分别向家长,教师,同学征求对自己的评价,并请家长、教师、同学用信封封好。
(二)自画像:___(画一种最能体现你特色的动物,并用简短的文字描绘“我心中的我”)
(三)打开信封: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进行比较。
(四)说一说: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予以归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优点,也应看到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活动二:
认识自己的十问法:
我是谁?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_____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1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