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陵墓考古这一时期的陵墓, 规模、气势都不如前代; 各种类型的墓葬, 等级制度比较松弛, 随葬品较少, 但墓室结构比较复杂, 更多地模仿了当时的地面建筑。辽金墓葬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其接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的过程。“十国”、宋代帝王陵“十国”帝王陵五代时期五代十国帝王陵中前蜀王建的永陵、后蜀孟知祥的和陵、南汉刘晟的昭陵和南唐李昇、李璟的钦陵、顺陵等, 以及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墓等, 都经发掘清理。孟知祥夫妇合葬的墓室构造颇为别致, 为三个并列穹窿顶圆形墓室, 中间主室较大, 两侧耳室较小, 全部用青石叠砌, 棺座上有精美的浮雕, 墓门旁有彩绘人像, 已脱落残缺①。钱元瓘墓的石刻星图, 其二十八宿星图绘制的正确性, 是对世界天文史的杰出贡献②。北宋帝陵北宋太祖至哲宗七代皇帝, 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 位于今河南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陵区以荥田镇( 宋永安县治) 为中心, 南北约 15 公里, 东西约 10 公里。北宋皇陵按地望可分作 4区, 依次为: (1) 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 (2) 真宗永定陵; (3) 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 (4) 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结构完整,陵前列石大致齐备。 20 世纪 60 年代初曾进行过全面调查③。宋陵面嵩山而背洛水, 地势南高北低, 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其地点的选定严格按勘舆术的要求, 而与前代帝陵有很大的不同。8 座皇陵所在地位并无长幼次序, 依同一制度营造, 布局基本一致, 沿袭了唐代积土为陵的制度, 只是陵园的规模较小。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兆域四周植棘枳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外, 还有祔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宫即陵丘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丘居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边长约 230 米。陵垣四面各设一门,四隅有角阙。东、北、西 3 门之外,各置石雕蹲狮一对。南门系正门, 门道内置石雕宫人一对, 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各一对。南为神道石刻, 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一对。乳台以北为列石,自南至北依次为望柱、象及象奴、瑞禽、角端、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客使、武臣、文臣等 60件。陵丘前南神门内为南殿, 即所谓“上宫”。“下宫”乃日常奉飨之所, 建于皇陵西北, 后陵之前, 与唐陵下宫在帝陵之西南的方位不同。后陵在帝陵之北,布局与帝陵相同,但规模缩小一倍,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永定、永昭、永厚、永裕诸后陵北面,永熙后陵南面皆有面南蹲狮一对,是仅存的下宫遗迹。宋陵地面石刻仅列于帝后陵前者,即有 550 多件,加上陪葬之亲王、大臣墓者,总数可达千件以上。其布置均仿照唐陵的格局, 仅内容、类别、数量稍有变化。从形态和装饰上比较可分作三期:前期相当于 10 世纪末到 11 世纪初的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陵,各类人物造型较粗壮, 带有晚唐遗风。中期约当 11 世纪前半叶的永昭、永厚二陵, 人物造型由粗壮渐趋于修长,文臣静雅、武士也有“儒将”风度。晚期约当 11 世纪后半叶至 12世纪初的永裕、永泰二陵, 人物皆作修长体态, 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神情, 腹部两侧增设了云朵及水波纹, 着意渲染其神秘色彩。有七座帝陵前置石刻客使和驭象人, 含义已与唐陵不同, 不含有征服、鄙视的意味,而是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的象征。①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