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环境监测中的生态监测.doc浅谈我国环境监测中的生态监测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岀现,生态环 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 宽。本文就环境监测工作中生态监测的背景、学科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影 响评价内容进行了的浅层讨论。
【关键词】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 评价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 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 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 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 方式。
1生态监测的基础背景
首先,人口爆炸导致现代生态系统生境剧烈变化。新生人口增多和老
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所带来的人口基数增大给生态保护等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带来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给本地区原有的生态 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次,耕地(水稻田)的减少导致水土调控能力 变差。据常态测算,稻田可维持近10cm的水层,遇到暴雨可达15cm。每 公顷稻田比旱地多蓄水1500m3o稳定水稻生产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 展的基石,一旦改变用途,夏季对雨水的调控能力就会下降,易造成水涝 带来环境破坏。再次,生物入侵威胁到生物生态环境健康。外来物种入侵 是生物多样性衰减和丧失的三个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就会不断 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将加剧人类面临 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最后,湖泊富营养化造成水体自净能力 下降。现代工业进程加速了水中植物营养成分(N、P等)的过量积累,水 体营养过剩,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 分解出有毒物质危害水质生态环境。2007年无锡太湖饮用水水源地蓝藻的 大面积爆发后,《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紧急出台,环太湖五市的苏州、 无锡、常州、嘉兴、湖州频频推出重磅应急机制和措施应对日益恶化的水 生生态,生态监测的开展刻不容缓。
2生态监测的学科综述
生态监测是一门综合技术,是通过地面固定的监测站或流动观察队、 航空摄影及太空轨道卫星,获取包括生境的、生物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 多方面数据的技术。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态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 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 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新内涵中包括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 球定位(统称3S集成)等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对大范围区域片生态系统的 宏观监测,是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
同时生态监测一直是较为争议的,主要表现在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的 相互关系上,认为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如刘培哲认为生态监测是生态
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反应的观 测和评价。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金岚 等将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统一起来,将二者统称为生态监测,认为生态监 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中的生态监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