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 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 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 对小 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 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 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 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 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 阅读文本、感悟
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 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 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 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 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 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 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 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
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 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以及当课堂出现意 外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展 上,他的体会是陶先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 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 的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 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 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