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弘一法师书法分期特征
摘 要:弘一法师在书法界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十位书法家之一。其风格的演变,是随着其佛法修为的变化而变化,他将对佛法戒律的精研融会到笔端,最终形成独特的平淡、恬静、冲逸的韵味,他所追求的审美境界超越了书法的点线,深入到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与人生境界。
关键词:弘一法师 书法 分期特征
一、弘一法师书学渊源
李叔同幼年时喜习《说文解字》,12岁时开始临摹石鼓文《宣王猎碑》,每天习字五百,坚持三年,使大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跟随书画金石名家唐敬严先生学习《峄山碑》、《天发神谶碑》等小篆碑刻。接着又临《曹全碑》、《鲁峻碑》、《张迁碑》、《孔庙碑》等汉隶石刻。摹写晋《爨宝子碑》、北魏《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等造像记》等南北朝多种楷书碑版。在行书方面,临摹黄庭坚《松风阁》等墨迹。
弘一法师早年学习书法是沿着篆――隶――楷――行――草的路子走过来的。他学书师从和交往的还有“津门四大书法家”的严修、华世奎、赵幼梅、孟广慧,以及王守恂、王襄等一批精于鉴赏和实践的书家。在浙一师供职时,师友中有吴昌硕、黄宾虹、陈师曾、经亨颐等人,都是一代书画金石大家,同他们交往,也会受到潜
移默化的影响。
关于弘一法师的书学渊源,更多的来自汉魏六朝隶书和楷书的碑碣墨迹。其中,以楷书魏碑中的北碑为主,尤其所受《张猛龙碑》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主张学书要按篆、隶、楷、行的顺序;各种字体都要写,写一段时间以后,才可以专攻一体;写字还要先守法则,须择良师,勤学苦练,但又不要过于拘泥于法则,“艺术的极致就是要入格而出格,才能自成一家”。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学书得以成家,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二、弘一法师书法摹古期
摹古期――是指他39岁出家以前和出家初期的书法作品,大都收在《李息翁临古法书》中。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结构紧凑,肉较多,体势较矮,苍劲浑朴,又不失跌宕灵动之气,隆重的古趣中透露出求索的锋芒。这在他这一时期写给杨白民、夏?D尊等人的书信和自书旧作诗词上有明显的表现。字态的肥扁,横画末端的微微上翘和撇捺的“燕尾”,即有汉隶魏楷的意味。像《演坛》、《灵化》、《勇猛精进》等横披,其笔势坚挺强劲,真力开张,英华勃勃中有力的美。
三、弘一法师书法成熟期
中期――是他出家至50岁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结体由肥扁转向较方较楷,笔画稍瘦,结构整饬,而又不失婉转流通;从外部看,平淡冲和,安泰恬然,其势不如前期,但骨骼俊健,力在骨中,端严中有深沉的悲愍。
弘一法师在这一时期的书法活动,一变追踪六朝为“意在晋唐”,并非否定六朝之体,而作为一个佛门书法家,书及佛典法语,不能单纯地追求神趣,需要精严工整,他遗落的是魏碑结体外貌,而非质朴深厚的内质。简单地说就是以往正了,表现出一种平和冲淡、宁静高远的出世情绪。
大师中期书法,以写经书和联语为主。《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华严集联三百》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前部作品点画结体婉转流畅,墨色匀称饱满,章法整饬而不呆板,这样的作品只有在宁静淡泊、感觉世事无不圆满的心态中才能完成,大师自己非常看重这部作品,认为这是一生最精之作。《华严集联三百》,用墨饱
简析弘一法师书法分期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