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玄奘译本与罗什译本内容略析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翻译及异译本 在玄奘所译的三种般若经中,《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最早被译出的。据智升《开元释教录》记载:《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内典录》,第四出,与姚秦罗什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二年十月一日开坊州宜君县玉华宫弘法台译,直中书杜行顗笔受。”关于此经的翻译,起因于太宗皇帝询问前代所翻《金刚般若经》的文义是否完整:“《金刚般若经》,一切诸佛之所从生,闻而不谤,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宝所及,加以理微言约,故贤达君子多爱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玄奘回答说:“此经功德,实如圣旨。西方之人,咸同爱敬。今观旧经,亦微有遗漏。”太宗于是劝玄奘翻译此经: “师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众生闻之具足。然经本贵理,不必须饰文而乖义也。”玄奘因此完全依据梵本翻译,是即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奏朝廷,太宗十分高兴。 唐太宗与玄奘所称的前代翻译的“旧经’’,即《金刚般若经》,是指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04)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三藏记集》卷二中有着录: “《金刚般若经》一卷,或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此经的第一个译本,也是流传最广的《金刚经》本子。此后,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和陈真谛相继翻译,名字都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第四个译本是隋代达摩笈多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玄奘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隋译名字略近,是第五次译本。此后,唐代义净第六次翻译,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或《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以上6个版本在《大正藏》中均有收录,其中玄奘译本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收入《大般若经》之第九会,即第五百七十七卷中。此外,在《大正藏》中还有一种元魏留支译的《金刚般若经》附于菩提流支译本之后,据此《大正藏》共收录7个本子。由于菩提流支的译本在宋以前已佚失,宋代《思溪大藏经》误将真谛的译二重出,当作菩提流支的译本纂入。元代《普宁大藏经》从菩提流支翻译的《金刚般若经论》中辑出经文,重新刻印流通。所以《大正藏》中所收的元魏留支译本是一个伪本。 这部经的六种译本中,前三个本子均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三个本子增加
“能断”二字。玄奘曾谈及新译与旧译的差别时说: 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 玄奘认为,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如金刚一样坚硬而难以降伏,只有此经所宣示的无分别智慧才能净除。所以将此经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按照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将般若比喻为金刚,因为世间之物金刚最为坚硬,能破坏一切物体却不被他物所坏。般若也是如此,能够破坏一切烦恼,但却不被烦恼所坏。所以从金刚所比喻的对象看二者确实有很大的差别:玄奘译本是将其比喻为所断的烦恼,而罗什的旧译本则将其比喻为能断的智慧。但是从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都是要说明般若能够断除一切邪见妄执等烦恼,所以其含义并无根本性的差异。太虚大师在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曾谈到这两种说法:
“‘能断金刚’有两种解释:一、以金刚喻菩萨的智慧。菩萨有如金刚的般若慧,所以能断一切无明烦恼,于是金刚是能断,无明烦恼是所断。二、以金刚喻所
《金刚经》的玄奘译本与罗什译本内容略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