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二节: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儿童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的发展
想一想,亲子关系对幼儿有什么作用?儿童依恋的发展分几个阶段?亲子关系有几种类型?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这主要是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即希望被人疼爱)和安全需要(即觉得有人保护自己)而实现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跟他人交往的前提。如在1~3岁期间离开父母,由他人抚养的孩子,往往胆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能力差,在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多,如独立性差,任性等。
广义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如父母态度专制,孩子容易懦弱、顺从;父母溺爱则导致孩子任性。目前独生子女社会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不正确的亲子关系,即家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所致。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
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着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交往程度、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一般认为,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回避型
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
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如孩子见到母亲立刻要求母亲抱他,可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不太容易,他不时地朝母亲那里看。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
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却没有这种表现。
2.婴儿期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