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1年全国语文课标卷详解.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1年全国“课标”卷
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琼、宁、陕、吉、黑、豫、晋、新]
 导 语
语文考查的内容无非两项:“阅读”和“写作”;
要求的语文能力无非两种:“吸纳”和“释放”;
体现的思维方式无非两类:“归纳”和“演绎”。
 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阅读”“写作”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的训练价值。
 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写,基本上要体现一个“放”字,“放”才能充分展示特长。
 新课改高考语文试题在继承传统高考语文试题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着两个方面的明确发展:
 一、阅读文本和题目,人文内涵更丰厚;
 二、写作题目更平实,鼓励自主更明确。
 这两方面的变化,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教师和考生的更高要求,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阅读题目的发展,要求考生从根本上充实自己的人文内涵积淀;
 二、写作题目的发展,要求考生从根本上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水平。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用语文的方式,优化备考效果。什么是“语文方式”?十二个字,三个词语: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生活、语言、思维)。
 
读 · 精 · 聚焦 · 据题精答
 我们说的“精读”,不是“精细”的读,而是“精明”的读。惟有“精明”,才能保证答题准确而快速。
 所谓“精明”的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
 要做到“精明”,不能死记教条,要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题目指向。任何考场行为都要目的明确。
 应该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题目的根本目的。
 重要信息,大致包括概括性信息、关键性信息、照应性信息、关联性信息等;次要信息,大致包括专业性信息、情感性信息、描述性信息、附着性信息等。重要信息是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的假象。
 高考试题所采用的材料,本质特征都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组合的。
 解题的根本目的就是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分离,“聚焦”于重要信息。
 落实三点:
 一、遵循“动态·比较”的思辨原则,高考是能力考试,不要死背术语教条;
 二、关注句号,改“字读”为“句读”,逐层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
 三、锁定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束,还要进一步思维,加工重要信息。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题目配置】(3分),(3分),(3分)。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要求: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章要点。
备考目的:明确并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

2011年全国语文课标卷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78 KB
  • 时间202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