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水稻稻曲病.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水稻稻曲病 Rice False Smut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谷花病、“丰收病”等。我国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指稻曲病菌子实体为“粳谷奴”的记载。该病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及我国各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穗发病率为 4%~6% , 严重达 50% 以上, 粒发病率为 %~% ,高的可达 5% 以上。它不仅使秕谷率、青米率、碎米率增加,局部田块减产 20%~30% ,而且当稻谷中含有 % 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症状。症 状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 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病菌侵入谷粒后, 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 破坏病粒内的组织。菌丝块逐渐增大, 颖壳合缝处微开, 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孢子座逐渐膨大, 最后包裹颖壳, 形成比健粒大 3~4 倍表面光滑的近球形体, 黄色并有薄膜包被,随子实体生长,薄膜破裂,转为黄绿或墨绿色粉状物(厚垣孢子) ,一穗中仅几个或十几个颖壳变为稻曲病粒。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 其外围因产生厚垣孢子的菌丝成熟度不同,可分为 3 层:外层最早成熟,呈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为橙黄色;第三层为黄色。此病诊断要点是一穗中仅几粒多者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 比健粒大 3~4 倍, 黄绿色或墨绿色,状似黑粉病粒。病原有性态为 Claviceps oryzae-sativae Hashioka ,属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 无性态为 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 ,异名为 U. oryzae (Patou.) Bref. 。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或椭圆形,直径 4~8 ?m× 4~7 ?m,表面有疣状突起, 由菌丝渐变粗短、原生质浓缩、胞壁加厚形成。发图 1-4 水稻稻曲病菌 1. 菌核萌发出子座 2. 子座顶部纵剖面 3. 子座内的子囊壳纵剖面; 4. 子囊及子囊孢子 5. 厚垣孢子及其着生在菌丝上的状态 6. 厚垣孢子的萌发(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农业植物病理学》) 芽后产生短小而上细下粗、单生或分枝、有分隔的菌丝, 在其顶端生几个椭圆形或倒鸭梨形的分生孢子,直径 4~5 ?m ,分生孢子梗粗 ~ ?m 。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 长可达 2~20mm 。通常一病粒内生菌核 2~4 粒,以2 粒着生于病谷两侧包住谷颖为最常见, 成熟时容易脱落。第二年落在土中的菌核产生肉质子座数个。子座具有一长约 1cm 的柄和一球形或帽状的顶部。子囊壳球形,埋生于子座顶部表层,孔口外露,使子座顶部表面呈疣状突起。子囊长筒形,无色,内并列着生 8 个无色丝状的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在 3~4 ?C 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8~14 个月, 但在 28 ?C 以上高温高湿条件下,2个月便丧失萌发力。厚垣孢子中, 黄色的能萌发, 黑色的不能萌发。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 12~36 ?C, 适温 25~28 ?C, 30 ?C 虽也可部分萌发, 但产生分生孢子数很少, 40 ?C 时不能萌发, 50 ?C 时致死; pH ~ 之间都能萌发,但最适 pH 5~7 ;此外,萌发需要水滴; 1% ~2% 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糖, 麦芽糖、棉

水稻稻曲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