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方式问卷.docx应付方式问卷
背景和目的:
Gentry (1983)曾较乐观地认为我们正趋向发展一门“应付科学"(Science of Coping)。这种意见是对Pelietier于七十年+代提出的“现代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这一观点认同的结果。因为,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心。但是,当个体面对应激环境时,哪一类或哪一种应付方式是良好的应付方式?如何测量或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虽然近十多年来,此类问题国外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似乎仍无统一的意见和工具。而国内有关应付与应付方式评估与测量工具的研究,根据所能查到的文献资料,发现较少有人涉足。本着积极开拓应付行为领域的研究,发展一套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应付方式问卷”的思想,我们参阅了国外部分被他们的同仁认为是较好的研究应付和防御时所用的问卷,并借助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同时,结合我们汉语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处世的一些行为习惯,编制了“应付方式问卷”。
量表编制与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编制“应付方式问卷”初稿:参考Billings&moos (1980),Folkman&Lazrus(1980),Ilefld (1980) Ray&Lindop (1982), Bond&Gardner (1983)以及Stone和Neale(1986)等人研究应付和防御时所用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付”的理论思想,根据编制问卷的要求,首先按照逻辑法原则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我国为人处世的一些行为习惯,编制出“问卷”原始稿,并将原始稿送两位有关教授评阅。经评阅后再作修改,由此产生“问卷”初稿。
(二)“应付方式问卷”初稿在普通人群组中效度研究
1.样本:
(1)样本量计算:研究最低样本量应在93以上。为提高样本代表性,实际研究中抽取了250名自愿受试者。
(2)抽样方法:根据工作方便和职业分布,抽取了四个整群样本以及少量院内患者的陪人。
(3)样本构成(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计算):人数:6;男:108;女:118;年龄:±11.7;
:采用因子分析,以检验和评估“问卷”初稿的构造效度。。
3.“问卷”修订: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初稿中八个理论因子的条目主要集中在六个因子内,初稿中仅有54%的条目在所期望的因子内。根据这一结果,对“问卷”初稿进行修订,,对语义欠明确的条目进行修改。同时,增补部分新条目,由此,产生“问卷”修订稿。
(三)“应付方式问卷”修订稿在两个特定群体中的效度与信度研究:
1.青少年学生组:
:
(1)样本量:样本量计算方法同普通人群组。为利于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实际研究中,受试样本量达648人。
(2)样本构成(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计算):人数:587;男:292;女:295;中学生:301;大学生:286;年龄:±2. 3;
:采用因子分析,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 35或以上。
:采用再测信检验法。在受试学生中,随机抽取40多名学生,间隔一周重
应付方式问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