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读《李其琼临摹敦煌壁画选集》》.pdf.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5年第 2期敦煌研究 NO1 21 2005 (总第 90期) DUNHUANG RESEARCH TOTAL 90 读《李其琼临摹敦煌壁画选集》赵声良(敦煌学研究院编辑部,甘肃兰州 730000 ) 收稿日期:20052 012 26 作者简介:赵声良(1964—),男,云南省昭通人,敦煌研究院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美术史。中图分类号:K8791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 4106 (2005 )022 01092 03 多年前,有一次到李其琼老师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飞天的临摹品,这是盛唐第 320窟著名的双飞天,但李老师只画了左侧的一身飞天,双手上举,一腿支起,一腿伸直,仿佛正由下往上升腾而起。深蓝色明净的天空作背景,彩云在身边缭绕??我一时深受感动,久久地伫立在这幅画前。也许洞窟中的内容太多,在洞窟里看过多少遍却没有过这种独特的感受。李老师临摹的画中显然把壁画中残破了的线条与色彩画得更完整了,尤其是恢复了飞天的项饰和手腕上的手镯那种闪亮的金色,使飞天的形象完备,不论是飞天的衣纹、飘带还是身边的彩云,那流畅而娴熟的线条,给人以舒畅而优美之感。那时我正在编辑《敦煌研究》“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专号(1994年第 2 期),便请李老师提供这幅飞天的照片,刊载于那一期《敦煌研究》上。那以后总喜欢找机会去看看李老师的画。第 329窟龛顶的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画面很大,人物众多,色彩丰富。李老师在画中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反映出唐代壁画厚重而丰富的色彩,如马和象身上的大块颜色既表现出历经千年的沧桑感, 又没有干枯和板滞之病。故事主题是庄重的,主要人物是沉着的,而周围同彩云一起飞舞的天人却是自由的。画面上主人公及所乘象、马之重,与飞天及鲜花、彩云之轻形成对比;凝重的主题与天空飞舞的轻快形成对比。若非对唐代壁画精神把握得入木三分,又怎能表现得如此精到而自然? 曾看过李其琼老师画的第 103窟山水画,体会到盛唐青绿山水画的特色。近人临摹古画往往以现在的技法去推想古人,而山水画自五代以后产生了巨大变化,宋以后的画家们多不会画唐人那种青绿山水画了。曾见过某名家临摹过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完全用现代的水墨方法表现,与唐人山水精神相距十万八千里。而李老师的画用的是唐人勾勒填彩之法,笔迹严谨之处,可以想见李思训“理深思远”之风。最近又有机会见到李其琼老师所绘西魏壁画中的山水,群山之势,如在舞动,树木相应,稚拙参差,实在是魏晋山水的真实写照。李其琼老师最擅长的是画唐代壁画,如第 220窟整壁的经变画,人物众多,色彩富丽。规模宏伟而没有丝毫粗糙感。其间一个个菩萨、天人、化生、禽鸟、建筑等,精细无比,而又华丽灿烂。线描中体现着唐人“满壁风动”的意趣,色彩上更表现着“焕烂而求备”的唐画作风。唐代菩萨最讲究的是线条流利而畅达,而现存壁画往往是年久色变,线条不清,于是临摹者就要在这不完整的线条中找出其相连的关系,从漫漶的色彩中找出其真实的色彩关系,从而通过自己的手绘出来,传达给观者。虽然临摹品要求完备客观地表现原壁,但· 901 · 如果画家不能首先理解并消化原画的精神,就不能真实地传达原作本来的思想,甚至还有可能曲解原作意思。这就要求画家一方面要对原作的形象深入观察并融会贯通,然后还要能用跟原作一样的手法再现出来。这是区别临摹品高下的重要标尺。所以,有

《读《李其琼临摹敦煌壁画选集》》.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75527319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