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释道,对“生命”的理解,看完你就释然了.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儒释道,对“生命”的理解,看完你就释然了!
生命不仅限于动物,一切植物皆有生命。人之老死,与植物的枯死,同样是有生必有死。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我们在此讨论的,只限于人类的生命。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归何处?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  儒家以孔子为例,有他独特的生死智慧,虽也说过“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所真正关注的是现实人生的生命意义,故云:“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儒家的核心问题不在生死解脱,孔子从不考虑死后的问题,而是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追求。  生死在儒者视为自然,视为平常,不曾把生死当作一个问题。儒家所关心的不是一个人的死后所归宿的问题,而是关心一个人的出生以及出生之后的养育、教育、就业、婚姻、养老、丧葬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家庭问题、是社会问题、是国家问题、是礼俗问题,所以儒家提倡伦理、主张仁政、重视教育文化,总要提供一个最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给所有的人。  若从一个人的一生看,最重要的不外进德修业,成己成人。念念在“下学上达”,惟恐自己一息或懈,不免为乡人,立志在使“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也总要尽自己所能提供给同时代或下一代最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依此理念所展开的礼乐政教,本身即具意义,现世即是目标。换句话说,儒者进德修业目的在做好人并使别人好,并不是做好人想升天或到彼岸。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这几句话充分展现儒者精神,在有限的人生中,争取最大的作为,并从中感到快乐,使生命获得意义。“发愤”可以“忘食”,并不表示孔子可以不赖食维生,而是说明一个振拔向上的生命,至少有超越生理需求的时候。  “乐以忘忧”并不表示孔子“无忧”,而是孔子在发愤向上向善时,已忘了人间忧苦;因而不知自己快要老了。生老病死、憎相遇、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等痛苦,在儒者进德修业一心向上中,没有占上一点地位,一切只是顺化,不成为问题。  佛教认为,任何生命——精神体都有其相应的环境——世界。  这个环境世界不是命定的,不是神授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业力”——行为活动而召致的“果报”。佛教进而探究人生的实相,追求生命的本源,提出了缘起论、佛性说,以及六道轮回、生死解脱等完整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缘起思想是佛教教义的根本,其经典概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待而有,一切法皆依赖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和消亡。一切生命都由众多因缘聚集以及因果联系而存在,蕴、处、界是组成生命的要素,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由色、受、想、行、识五蕴,随六处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认识作用,以及地、水、火、风四大,从不同侧面论证了有情众生是色与心,物质和精神和合的存在。  由缘起论可以推知,一切生命都是因缘而生,有生必有死,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有情生命是有限的,死后亦非断灭而归于无。《成唯识论》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不遍故。”一期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永恒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一期生命的开始。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生命轮转的方向,完全是由自己所作的业决定的,在六道中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唯有圣者才能解脱生死,出离轮回之苦。  透过佛教缘起论,进而可以通达诸法平等无自性,即平等一如的法性。大乘佛教进而认为,一

儒释道,对“生命”的理解,看完你就释然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