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也谈“阿Q”之“Q”.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也谈“阿Q”之“Q”.doc也谈“阿Q”之“Q”
作为鲁迅笔下的一个成功典型,“阿Q”的言行举止颇受瞩目,名字也不例外。关于其“Q”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在当时就有人以为这篇文章是《晨报》主笔蒲伯英写来讽刺胡适的,因为《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开心话”栏目发表时作者署名为“巴人”,“巴”字难免让人联想到四川,而蒲伯英正好是四川人,且“胡适有一个笔名是‘QV’,称胡适为‘阿Q’,也是顺理成章的”。而现在也有人根据人物的在小说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认为:“‘阿’字只是‘词头’,并无实在意义。而‘Q’谐音则是‘球’!它是带有鲜明的侮辱性、歧视性的称呼,如同当今社会的污辱人语‘傻B’而已。”这些说法或者在当时已经证明是误会,或者在现在看来也并非作者本意,恐怕还是很难解除人们对“阿Q”之“Q”的疑惑,让我们还是来仔细研读小说吧。按照小说中的说法,因为既非号叫月亭,又未在八月间做过生日,“写作阿桂,是武断的”;他又无兄或弟叫阿富,“写作阿贵,也是没有佐证的”。而“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作者又“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用了‘洋字’”,拼写为“阿Quei”,简称“阿Q”。
通常认为这个“洋字”是指威妥玛式拼音。所谓威妥玛式拼音是19世纪末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Framcis wade,1818―1895)创制并经英国驻华外交人员翟理斯(Herbert A. Giles,1845-1935)改进的一套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拼音方案,自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在中国和国际上流行,被广泛应用于邮政电信、海外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以及外交护照的中文人名和地名的译音等,影响甚大。威妥玛式拼音是鲁迅生活的时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常用方法,鲁迅就曾用它来拼写过自己作品中的人名或地名,例如《在酒楼上》就用了
“S城”,周作人曾说:“那酒楼所在的地方本文说明是S城”,这“是‘绍兴’二字威妥玛式拼音的头字”。
如果《阿Q正传》的这个“洋字”是指威妥玛式拼音,那么无论是“桂”还是“贵”都只能拼写为Kuei而非Quei,声母是K而非Q,“阿Q”就应该写成“阿K”。笔者认为,这里的“洋字”不是指威妥玛式拼音,而是指英文,其实这里鲁迅使用的是英文的拼法,这在小说中已特别说明,是“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英文中的q出现在一个词的开头其后常跟元音u,读为[kw],例如:quality [kw?蘅liti]、quarter [kw?蘅:t?藜]、queen [kwi:n]、question [kwest?藜?蘩n]
、quick[kwik]、quite[kwait]、quoin[kw?蘅in]、quote[kwout]。按照英语的习惯Quei应读为[kwei],这样就和汉语“

也谈“阿Q”之“Q”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laopfx096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2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