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他山之石”
《诗经?小雅?鹤鸣》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魏源也言:“善琴奕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科尔顿也曾说过:“借用经验比付出代价得到经验好得多。”易卜生更是说:“经验是一面镜子;借鉴它,你能清楚地看到往事。”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都有好的方法和经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互相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教学经验。
1、借鉴他人博学之长: 有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之余,时常抽出一些时间来博览群书,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且乐在其中。应该向这样的老师多提问,多请教。一位牛老师平时很爱看书,大家平时开玩笑地说,他很有学识,并有独到的见解。遇到问题,向他请教,他也会欣然接受。
2、借鉴他人心细之长: 教育教学期间,有的老师心细入微,考虑周全,所以把事情做得到位;而有的老师比较粗心一点。其实,他的心里本无坏心和恶意,只是没有想到罢了。毛老师是个心细的人,他平时的教育教学,都能从点点滴滴抓起。我曾问他:“你布置的日记,让学生写了几年?”他说:“保持了三年。”我现在借鉴了他的这一经验。最近,课上完了,我让学生自由复习。我问毛老师:“你让学生在干什么呀?”他说:“让学生把课文下面的注释仔细地看一遍。”对呀,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就忽略了呢!依据今年的语文试题,考的知识面很广,而且很零散,让学生感知课文注释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也借鉴了他的这一经验,在这一学期的后期复习阶段,也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注释。
3、借鉴他人威严之长: 有的老师,话虽不多,学生却能记在心里;有的老师,苦口婆心,好话连连,在教学上,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身上的精力,比起自己的孩子来,不知要多多少倍,但是,收效甚微,什么原因呢?我有时候也琢磨,愉悦的课堂气氛固然让学生开心,但天天使用,也有它的弊端。我曾经时常用活跃的课堂氛围来满足学生的愿望,自我感觉不错,为什么学生总有十分之一的作业天天交不上来呢?为什么学生总有十分之三的作业天天相互照抄呢?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的说教没有效果呢?从别的老师那一张威严的面孔上,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4、借鉴他人有爱心之长:常言说得好:柔能克刚。强硬手段固然不错,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也让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久前,七年级同学的一篇《紫丁花香》的作文吸引住了我:“自从进入六中后,我的眼前时常出现这个颜色――紫色。她为什么喜欢紫色呢?”是啊,政治王老师为什么喜欢紫色呢!于是,我便带着疑惑接着看了下去:“她代的是我们的政治课,我认为,她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理老师。……上周我生病了,当时肚子痛得快晕过去。泪眼模糊的我看到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人在办公室里到处找杯子,并倒上热水让我喝。她刚放下杯子,又跑出办公室找瓶子,因为她要用热水瓶帮我暖肚子。……我康复后回到学校,又看到了穿着紫色衣服的她。她看到我康复了,像一朵紫色的丁香花一样笑了,我仿佛闻到一股丁香花的香味。”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老师给了学生温馨的爱,学生的心里永远装着老师。
5、借鉴他人认真之长:人们经常说:“世界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世界上最怕的二字是认真”。还记得各校老师来我们这里搞观摩活动的那一天,为了让外校老师看上学生精彩的节目表演,有不少的老师提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使节目有质量,老师在上课之余,督促学生一遍又一
也谈“他山之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