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教学相关
一: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例1、做一做以及第24页练习五1、5。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 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产生
、宽、高。(预设: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
(学生估,教师板书)
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
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