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中领字的功能.doc唐宋词中领字的功能
领字又名虚字、领句、领调、领格字、豆字;单字领字又名一字豆、二字领字又名二字豆、三字领字又名三字豆。最早提出领字观念的是南宋的沈义甫,沈义甫《乐府指迷?句上虚字》曰:“腔子多有句上合用虚字,如磋字、奈字、况字、更字、又字、料字、想字、正字、甚字,用之不妨。如一词中两三次用之,便不好,谓之空头字。不若径用一静字,顶上道下来,句法又健,然不可多用。”稍后的张炎在《词源?虚字》中专门论述:“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任、甚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使尽用虚字,句语又俗,虽不质实,恐不无掩卷之消。”可见,这里的“领字”即指“虚字”。
唐宋词中的虚字并不等同于语法概念上的虚词,是就其艺术职能而非词性而言的。担当领字(虚字)的有副词、动词、连词、介词、形容词等。领字多为一字、二字、三字,三字以上的较少。其位置主要在句首,但也有的放在句中、句尾。领字所领句子有领一句的,领二句的,领三句的,最多领四句。
朱承平《诗词格律教程》中说:“领字,又称领字句,是诃特有的一种句法。词的句法长短不一,如果都用实词,各句则无转折延宕之处,读起来就会觉得呆板生硬,也不便于歌唱。所以,有必要在长短参差的句子当中,夹杂一些承领上下旬式的虚字,表示上下文语法关系,保证句意贯通,使不同的句式更为灵活,富有生气。
”
可见,领字的产生是源于合乐歌唱的需要,在一段音乐的开头,起着发调定音、跌宕转折的作用;同时兼有语法上的功能:在慢词长调中,片与片之间需要衔接,或于一个或一组句子的开头,提契下文:或于句子中间词意转折处,转接过渡,联合前后语意。
从功能上看,领词(虚字)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1、合乐功能
一般认为,令、引、近、慢是乐曲体制的划分。小令是不用领字的,引、近也罕用领字,只有慢词长调才广泛使用。张炎《词源》日:“慢曲不过百徐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住、小住、打、捎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稿木,据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之语,……”令曲节拍分明,体制单一,而慢词所依据的慢曲节奏舒缓,旋律曲折多变,这种曲折变化需要有种迟留伸延的唱法,于是,以弱引强,重板轻起等调式便流行开来,领字也便由此而成为一种定式。
领字起源于词乐声腔的需要,是依声填词的产物。《左庵词话》曰:“词最忌板,须用虚字转折方活。如任、看、正、待、乍、怕、总、向、爱、奈、似、但、料、想、更、算、况、怅、快、早、尽、凭、叹、方、将、未、已、应、若、莫、念、甚、倘、便、怎、惩等类皆是。学者不晓音律,但谱一词,自唱数遍,觉有生硬,哑而不响,平侧不顺之字,屡屡易之,以求其谐。久之亦暗与音律自合”。蒋哲伦先生在《论“领字”及其与词体构建的关系》文中以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为例,进一步论述:
“这些旁谱中,每个领字都注有一个独立的谱字……这意味着领字在乐谱中应该占据着一个独立的音符……今人杨荫浏、阴法鲁著《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将十七首工尺旁谱破译成五线谱,其中四拍子的乐章里,领字通常位于一小节的后半部分,即第三、第四拍,或单落在第四拍上,构成一节中的弱拍,并引起后一节开首的强拍。
唐宋词中领字的功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