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诠释哲学哲学,我感觉是思想政治模块中最有意思的一本,当然,也是最需要理解的一本,需要把课本每一个学问点以致每个词都理解好,掌握好每个哲学原理,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哲学,去主动理解哲学进而学好哲学呢?我感觉把哲学生活化,用小故事去诠释哲学,应该能够拉近哲学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小故事作为材料创设情境,学生可以自主或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我们再进一步总结出所要掌握的哲学原理。例如: 【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 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哲学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论你看见没看见,或承认不承认,它都铁一般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分析: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我不是我了】一个人一次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很久,这个人总不还钱, 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没钱可还,便说: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 已经不是当初借钱的我了。”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打了他一记耳光。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也说: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 已不是
用故事诠释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