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健康与疾病论文疾病与健康论文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疾病才是健康的杀手。其实,以饮食和起居为主要因素的不良生活习惯才是健康的最大威胁,对健康的影响比疾病更大。高脂肪饮食、嗜烟酗酒、不充分休息、作息时间不规律等,都会成为健康隐患,直接导致健康状况下降。下面是WTT为你精心整理的疾病与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疾病与健康论文篇
1
摘要:我国居民目前普遍存在营养失衡的问题,导致各种慢性病的高发。改变行为,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营养失衡/慢性病/膳食结构/最佳食品/垃圾食品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人们天天饮食,食物为我们提供了营养与能量,保证了人体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食物上的选择性越来越多,选择合理的膳食以保证人体健康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合理的膳食搭配却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使我们饱受疾病的折磨,如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就要格外注意营养的问题。
一、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我国居民目前的营养状况令人堪忧。20xx年10月12日,卫生部、科技部、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
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的卫生统计资料,/
10万,%;/
10万,%
,% ,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而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英国《柳叶刀》医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说,从1982年到2002年,中国农民脂肪摄入量增加100%,而城巾居民的摄入量增加25%,导致中国人开始大量出现肥胖症。
二、营养与疾病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一直是医学家和营养学家关注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营养的改善,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美国学者曾提出人类营养与膳食变迁的三阶段论,即“饥饿减少,慢性病,行为改变”。指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不重视相应的积极预防,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渐渐多起来;慢性病的增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注意自己的行为改变,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慢性病的发生多由营养失衡造成,营养失衡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两种。
营养不良是由于营养物质和热量不足,或种类不全造成。发达国家的人群,常常由于体
内缺少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而造成营养不良,出现肥胖等症状;不发达国家的人群,却常常由于体内缺少蛋白质、糖类、脂肪而造成营养不良,出现消瘦、贫血、体弱无力等症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以及饮食结构差异造成的,发达国家的食物以肉类为主,不发达国家以谷类为主。
营养过剩是摄入过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而造成,出现胆固醇增多、动脉硬化、肥胖等富贵病,接踵而至的就是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多项研究成果证明,脂肪与癌症关系密切,尤其与结肠癌和乳腺癌、前列腺癌关系更为密切。调查还显示,患癌症的人,胖人比瘦人多。
三、合理的膳食结构
首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八谷为主,八果为养,八畜为益,八菜为允”的饮食配伍原则,人们在一日三餐中只有合理搭配才能保持营养与健康,只有遵循食物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饮酒要限量。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每人每日摄入谷类食物300-500g,蔬菜400-500g,水果100-200g,畜禽肉50-100g,鱼虾类50g,蛋类25-50g,奶及奶制品100g,豆类及豆制品50g,油50g。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中国居民的膳食趋于减少谷类,而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消费,宝塔分别推荐了小同种类的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和较低的肉类摄入量,目的是引导居民多消费鱼类、奶类,小要过分消费畜肉类。这将有利于控制慢性病,包括肥胖症的发展。
其次是一日三餐平衡膳食搭配,应做到粗细相配,日常饮食中增加粗粮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老年斑、便秘等,而且还有助于减肥。主副食相配,日常饮食中应将主食和副食统一起来。干稀相配,冬季进补的理想食物当归、生姜、羊肉汤。利水渗湿佳品:赤小豆炖鲤鱼汤,催乳佳品:菱白泥鳅、豆腐羹;益智品:黑芝麻糊。颜色相配:食物一般分为5种颜色:白、红、绿、黑和黄色。一日饮食中应兼顾上述5种颜色的食物
人类健康与疾病论文疾病与健康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