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滨州民间曲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鲁北大地上的民间说唱艺术奇葩——滨州传统曲艺曲艺是我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口头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曲艺艺术品种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中国艺术史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曲艺是我国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曲艺由表演者以叙述者的客观身份或客观口吻为主,来叙述、代言事务,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的方式塑造形象和揭示主题。表演时连说带唱,说说唱唱,具有轻松、活泼、滑稽、风趣的特点, 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的演唱, 增长群众的知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滨州及周边地区流传的曲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评书、相声、快板这些流传全国的曲种,又有由外地传入但经过与地方文化融合演化为本土曲种,还有本土文化土壤上土生土长的曲种。而民间的曲艺艺人演唱的多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色彩的曲种,如东路大鼓、鲁北大鼓、渤海大鼓、木板大鼓等,它们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并拥有当地的基本观众,同群众的联系极为紧密。东路大鼓东路大鼓又名“老东口”,是在山东东部农村小唱基础上,吸收肘鼓子、茂腔等地方曲艺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相对于济南、东昌(今聊城) 、济宁等山东西、南部地区流行的梨花大鼓,而定名“东路大鼓”或“老东口”,主要流行在济南以东的滨州、惠民、潍坊、安丘一带,以及沿海的莱州、登州(今烟台)等地。东路大鼓演出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有矮架、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 、三弦伴奏演唱;二是不用三弦伴奏,只是单鼓板敲击演唱;三是盲艺人多数采用的左脚击高架书鼓,腿上绑节子司节奏,自弹自唱的所谓“三大件”形式。传统曲目有《二妮出嫁》、《孝顺有方》、《养儿难》、《两够本》、《偷年糕》、《排王赞》等,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和民风民俗。东路大鼓为板腔音乐结构,委婉动听。常用板腔属慢板类的有“大开门”、“小开门”、“起句”等;中板类的有“四六板”、“慢流水”等;快板类的有“流水板”、“快板”等;花腔类则有“悲调”、“脆板”、“花调”等。在一个曲目中的组联方式是:先以[开板]起唱,然后转入[中板],速度逐渐加快而转入[快板]。其间尚可插入[花腔]、[哭迷子]、[皮簧腔]等板式,最后以[锁板]收束。东路大鼓创始人为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 年)掖县的孙双宾。清朝末年, 流传至滨州地区。经王江成、李义成、邢占魁、邢玉贵、周胜奎等三代艺人加工演变,糅合滨州当地吕剧、扽腔、鲁北民歌,以及后来传入的西河大鼓等姊妹艺术,发展成为独具艺术魅力的东路大鼓分支。其唱腔刚柔相济,情感细腻。表演简洁明快,道白语言简练,朴实诙谐,有着鲜明的黄河三角洲乡土气息。第四代传人周金山老人,多年来一直从事东路大鼓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正在积极培育东路大鼓下一代接班人。东路大鼓作为艺术瑰宝,经过整理传承,越来越自成体系,不断登上群众文艺演出大舞台,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鲁北大鼓鲁北大鼓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延于今日,已有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史。据传鲁北大鼓源于无棣县的谢家村,由说书人谢家谭受胶东大鼓影响所创,儿子谢宝华将其完善并发扬光大。谢宝华先生博采各种艺术的韵律和精华,结合落子、民间小调、戏剧唱腔揉

滨州民间曲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