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不是癣饮食把好关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奶癣”不是癣。癣是由真菌所致,而“奶癣”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多见于1~3个月的婴儿,6个月后逐渐减轻,1岁半后多可自愈。目前多认为婴儿湿疹与宝宝的饮食、过敏性体质及遗传紧密相关。
婴儿湿疹分为湿烂型和干燥型两种类型。湿烂型湿疹多发于肥胖的宝宝,初起时颊部和额部可出现边界不清的红斑,然后很快发展成密集的小丘疹(高于皮肤表面的皮疹)和水泡,因瘙痒抓破后可出现成片糜烂、结痂及感染,皮肤损伤可波及耳周、颈后和头皮。干燥型湿疹多发于较瘦的宝宝,初起时面颊部出现红斑,然后在红斑上出现密集的小丘疹,但一般没有水泡和渗液。
不少家长看到2、3个月的宝宝出现“奶癣”时,心里焦急万分,常把“奶癣”当“癣”治,这样做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还会延误病情。
由于“奶癣”容易复发,而一些见效快的药膏大都含有激素,长期使用难免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奶癣”应重在预防,特别是在饮食上。
“奶癣”是一种过敏表现,所以首先要找到引起过敏的物质。如与奶类制品有关,可将牛奶多煮沸几次,以破坏致敏的蛋白质,还可用豆奶、奶糕等代乳品喂养宝宝。
吃母乳的宝宝出现“奶癣”,母亲应暂停进食鸡蛋、鱼、虾、蟹等易致敏物质,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千万不要盲目地停止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宝宝最佳的天然食品,不仅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而且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增强宝宝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这是任何食物都无法替代的。
如果是对牛奶、母乳以外的食品过敏所致的“奶癣”,只要限制过敏食品摄入即可。
少吃动物油,适当多摄入植物油;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调节宝宝的生理功能,减轻皮肤过敏反应。
宝宝饮食应以清淡为主;4个月内的宝
“奶癣”不是癣饮食把好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