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轼的书法不宜学
为什么苏轼的书法不宜学 近期在书法界,有说把苏轼《寒食诗》贴定位于天下第三行书。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定位是否合适,就苏轼《寒食诗》帖的艺术水准,无疑是肯定的。那么既然苏轼行书有如此高的水平,那为什么笔者又说苏轼的书法不宜学?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出生,卒于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终年66岁。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父亲苏洵也是当时大文人,与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第入三等的仅二人)。三苏文章名扬天下。 一、苏轼的书法与他的文学成就密不可分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开创了北宋豪放诗派一代词风,他以诗为词,促成了词体革命。他的诗词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在一起,多姿多彩,他以其超凡的实力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世称其为天下第一文人,是北宋诗坛水平最高,成就最卓著的一位。他的词,豪放广阔,气势磅礴;他的散文,天下颂扬,脍炙人口;他的书画,人文气韵,意高境远,他除了上述成就,在哲学、音乐、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独到的造诣。 苏轼的书法成就,其实就是他精深的文学修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其独特的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一阕《念奴娇》,一曲《水调歌头》正是对他书法内涵的最为精到的阐发。割裂苏轼书法与文学的渊源血脉,就很难探得这位伟大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真谛。 苏轼瀚墨一生,宗法晋唐,仍以右军《兰亭》入手,深得王书潇洒婉澜之姿。中年改学颜真卿,书法面目沉稳深厚,晚年又师李北海,而后自成一家。苏轼的书法特点如同他的词风一样,旷达率意,豪放不羁,恣肆中见质朴,飘逸中存含蓄,动静相映,工拙天成,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意象于形骸之外。 苏轼是北宋“尚意”书风的代表,更是将“尚意”、“抒情”,加上人文个性,完美结合于书画艺术中的天下第一奇才。他是中国文人书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开创了一代写意与传神、常形和常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理论的一代大家。黄庭坚曾评其书法“余曾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也就是说东坡书法全由他的天才而成。 苏轼长于行书,有“绵裹铁”之称。苏轼《寒食帖》气息自然,笔墨酣畅,笔锋明快多变,结字宽舒厚实,兼容右军之放浪飘逸及鲁公之豪迈雄强之势,自出新意,自成一家。 苏轼也写草书,他的《欧阳永叔?醉翁亭记》就写的气势磅礴,笔法灵动,左右奔放,上下牵动,粗细疏密,对比鲜明,笔力劲健,有气吞山河之势,是苏轼草书的代表作。 尽管苏轼的书法,无论是尺牍手札,还是整篇长作,全凭其对晋唐古帖的理解上靠自己的天才抒发,随意而就,但仔细欣赏其书法于疏密正欹,浓淡枯荣之间,仍时存王、颜、欧、李之鸿泥,这种建立在古人肩上而形成的艺术风范,常使后人跻而观及,无所适从,无法寻觅,更是无法追寻学习摹写。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技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
为什么苏轼的书法不宜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