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nda120325@ 教育学(二) 教育学(二) 主讲人:胡炀 2 如何应对考试◆应试而非学术◆目标( 60分过线 80 分优秀 90 分) ◆知识学忆和习题◆应试技巧 3 一、考试基本情况◆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 52题100 分) ◆(1)单选( 20×1’=20 ’)( 20% ) ◆(2)填空( 20×1’=20 ’)( 20% ) ◆(3)名词解释( 5×3’=15 ’)( 15% ) ◆(4)简答( 5×5’=25 ’)( 25% ) ◆(5)论述( 2×10’=20 ’)( 20% ) 4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人·社会·教育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五章教育改革第六章教师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九章教学实施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宏观中观微观 5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重点:教育(广义、狭义)、学校教育、教育学的定义;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一个产生原因、两个产生条件、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3条)、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和作用: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 6 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述一、教育的定义 P8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二、学校教育 P9 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三、教育学◆学科归属: 社会科学 OR人文学科◆定义:宏观中观微观 P13-15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 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科学。◆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7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P17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一个根本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个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一个必要条件:语言的形成◆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教育的无阶级性;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二、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8 古代:孔子(中国)柏拉图(古希腊)近代:夸美纽斯(捷克)卢梭(法国)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杜威(美国)蔡元培(中国) ◆古代教育思想先秦时代《论语》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近代教育思想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社会的教育学德国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9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乃至世界有深远的影响。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10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一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孔子的教育思想
00442教育学(二)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